成果推介丨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卓南生教授发表最新时评
- 1746854072585
- 来源: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2025年5月,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卓南生教授在新加坡《怡和世纪》第55期发表时评《中日关系风雨声中看石破怎样打“台湾牌”》。
中日关系风雨声中看石破怎样打“台湾牌”
卓南生
紧随着去年12月日本外相岩屋毅的访华,以及今年1月间日本执政党干事长等一行人北京之旅并携带石破茂首相殷切期待访华以图改善中日关系的亲笔信,中日舆论圈一度出现中日关系可能回暖的征兆。有人甚至乐观地期待石破对华外交会来个急转弯。
但翻开底牌,作为日本“新国防族”领袖,在安保问题与“台湾问题”上强硬态度不亚于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石破茂,果然不是省油的灯。事实说明,尽管石破在亲笔信中释放了改善日中关系的意愿,并处处以1972年发表《日中联合声明》的时任首相田中角荣的弟子自居,借以博取北京的欢心,但回头一转,就在积极推动和参与部署对华抗衡的外交与军事战略。
在白宫吃了定心丸
最明显的例子是体现在今年2月石破首相拜访白宫新主人,与特朗普总统共同谱写的联合声明中。在联合声明中,美国不仅重申《美日安保条约》对尖阁列岛(中国称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适用性,还强调“不许解放军武统台岛”的立场。这当然是日方求之不得的表述,也是“新国防族”长期以来对美的期待与目标。从这角度来看,石破访美之后对华态度之改变,与其说是石破在访美期间受到华盛顿施加压力的结果,不如说是作为“新国防族”代表人物的首相,在白宫吃了定心丸之后,摆回其原有的心态与姿态。
所谓“新国防族”,说穿了,就是21世纪以来以日本新生代议员为中心,在日本政坛崛起的一股右倾保守政治势力。他们力图修宪派兵,推动军事正常化政策,石破就是其中被视为最有“才智”与“谋略”,积极主张突破“专守防卫”政策的佼佼者与首领。
对华大送秋波的盘算
了解了石破的基本安保观,再仔细观察此前其左右手岩屋毅外相12月在华期间对华大唱赞歌的表态,以及石破亲笔信释放的信息,不难看出所谓石破由于在自民党内势单力薄,无法抵挡党内强硬派的施压,不得不改弦易辙的说法,纯为一种臆测。更为合理的解析是,“弱势首相”石破及其团队在上台后之所以向北京大送秋波,既是无奈之举(急于寻求外交的突破),也有着如下大小的盘算:
一是希望通过双方关系的改善,刺激萧条的日本经济。具体方案包括放宽签证限制条件等,促进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与消费。
二是期待中国早日解除福岛核废水引发的日本水产品进口之禁令。
三是故摆“亲北京”状,大打“中国牌”,声称急着要访问北京,实则遥望太平洋的彼岸,殷切期待白宫主人的早日呼唤。
正是在这样的复杂心理与背景下,尽管石破在华盛顿只停留三天,东京的外交政策予人的印象似乎有了极大的转变。但认真分析,石破此行其实是如实地反映或加强了“美日同盟”的主仆关系。作为美国远东最重要的棋子,日本所能扮演的角色丝毫没有改变。石破在上台前夕,天马行空地大谈什么日本要与美国分担盟国任务,扬言要派兵驻守美国云云的构想,看来只能关起门来在银座的料亭或居酒屋中与其同僚碰杯和引吭高歌。
围绕复交联合声明的论争
尽管如此,也许是因为华盛顿三天之旅给了东京的底气,喜爱文字游戏的日本官僚又在《日中联合声明》是否具备法律约束力的问题上大做文章。
先是在3月11日,针对一名保守小党派议员提出的“地方自治体等是否有充分理解并尊重《日中联合声明》的法律义务”问题时,官方的正式答辩是:“《日中联合声明》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对于口口声声自称拜田中角荣为师的石破首相及其政府公然否定1972年9月田中访华时发表的共同申明的“法律约束力”,北京怒称这是对此指导文件的歪曲与破坏。中国官媒强调,1978年签署的《中日和平条约》是经中国人大和日本国会批准的国家间条约,与1972年的共同声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条约中写明了“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的文字,东京没有理由予以忽视。
迂回表达埋下的祸根
中日双方之所以对联合声明是否有法律约束采取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原因或者说祸根之一是在1972年的联合声明中,日方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示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是采取如下的迂回表述方式:
“对于台湾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中国立场,(日方)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对此,值得注意的是,时任外相,也是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人之一的大平正芳在1972年11月在日本国会答辩时曾表示,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日本今后在安保问题上,“要考虑到日中两国友好关系而慎重对待”。
可以这么说,《联合声明》虽然没有直接表明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都以“理解”与“尊重”的文字表达日方对台湾问题的基本态度。在声明发表后的最初10年乃至20年间,两国对此无大争议,双方相安无事。
当然,自民党内针对联合声明中对中国立场“理解”与“尊重”的字眼持有不满或反对者,也大有其人。1973年7月以血盟仪式成立,由自民党少壮派成员组成、中川一郎、石原慎太郎等人牵头的右翼政治团体青岚会就曾经强烈反对中日签署和平条约,并于1974年2月反对“中日航空运输协定”和主张“维持日台间民间民用航线”。
怎样解读“理解”与“尊重”?
1996年4月17日,随着日相桥本龙太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联合声明,为《日美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北京已取代莫斯科,成为安保条约的首号假想敌与对手。当时,针对台湾海峡是否成为日美安保条约防卫的涵盖范围,中日之间曾经展开激烈的论争。换句话说,在日本国内政坛总保守化与美日对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后,东京已流露出要大打“台湾牌”的征兆。
1998年,一向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国粹分子石原慎太郎,更以“东京都知事”身份“公式访问”台湾,投石问路,试探与摸索北京对地方政府(东京都知事)忽视一个中国的原则,耍弄“台湾牌”的忍耐底线与程度。
至于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2021年下台后之大谈“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不把日本对中国视台湾为其不可分割领土立场予以“理解”和“尊重”的《联合声明》当一回事。
如何合奏“远亲不知近邻曲”?
但平心而论,自从1972年中日发表联合声明以来,日本历届政府在官方的正式场合中,还是会照本宣科,照念对中国立场表示“理解”与“尊重”的台词。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外务省在石破首相等会见王毅后不到24小时,对中国官方发布的文告中提及日方在会晤中表示“充分认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重要意义,尊重中方阐述的立场”的表述提出抗议,认为不符合事实,并要求中方删除相关措辞与道歉,是令人注目与罕见的。
日相石破等人在会见到访的北京高层人士是怎么表述其相关看法的,双方对这些行文争议有何现实意义,当然不是我们局外人所能知晓和轻易解读。但这看似并无新意的表述,却闹到两个关系微妙但声称急于改善的邻国公开翻脸的地步,这确实是耐人寻味。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也许东京是要借此机会发放如下的信号:石破政府对其恩师田中角荣迂回表述的“理解”与“尊重”中国立场的态度与字眼有意回避。
果真如此,“政策通”首相及其口说不喜欢“台湾有事就是中国有事”说法,期待“台湾无事”的外相岩屋毅,将如何与北京合奏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提倡的“远亲不如近邻曲”?此间观察家不敢乐观。
(作者为新加坡学者,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兼副会长,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日本龙谷大学名誉教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