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小米之家”落户日本:“性价比之王”如何撬动东瀛市场?

  • 来源:旅日侨网

据日本经济新闻媒体《日经中文网》3月14日报道,小米(Xiaomi)将在日本开设智能手机和家电的实体店。小米日本法人副社长郑彦在3月13日召开的新产品发布会上介绍,凭借在日本排名第五的智能手机品牌影响力,小米筹划把其在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与家电结合”的“小米之家”智能家居商业模式引入日本,并计划2025年在日本开设5到10家门店。

埼玉县永旺梦乐城浦和美园

日本首家“小米之家”门店将于3月22日在“永旺梦乐城浦和美园”(埼玉市)开业。第二家门店将于4月5日在埼玉县川口市的“永旺梦乐城川口”开业。两家店的总占地面积分别为约130平方米和约100平方米,计划每月吸引1万至2万名顾客到店。

小米凭什么撬开“卷国”消费固化的家电市场?

据全球知名的专注于科技传媒与通信行业市场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在今年2月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得益于进口价格企稳和经济复苏提振家庭收入,日本智能手机市场继2024年增长7%。尽管市场份额下滑了4%至49%,2024年苹果手机继续主导日本市场;位居第二的夏普销量增长了17%,市场份额从8%升至9%。谷歌的份额下降了1%至8%,跌至第三位。三星以6%的市场份额仍位居第四,低于2023年的7%,其销量下滑了9%。索尼的销量下滑了14%,市场份额下滑了1%。小米手机在2024年跃升至前五,销量飙升了129%。

小米手机在日本市场异军突起,尽管目前难以撼动日本“消费固化”的手机消费市场格局,但是从“小米电视正成为日本最新流行种草好物”的市场发展趋势来看,其智能家居全生态产品的性价比以及科技应用,或许更受日本年轻人对“未来感”生活方式的青睐与向往。

此外,号称“性价比之王”的小米,在日本市场高举“价格屠刀”的“卷王”本性也逐渐获得“低欲望一代”的顶礼膜拜。以小米电视为例,小米能拿下日本消费者,直接契机是满足了日本年轻消费者的需求点。根据日本的《放送法》规定,居所只要安装了能接收NHK信号的设备,就需要签“收看合同”并且支付14545日元—25320日元(约合704—1225元人民币)的费用。年轻用户不爱看电视,但费用照旧要交。小米电视无法接收电视频道信号这个点,反而成了能帮助用户摆脱NHK的卖点,让不少日本用户转投“小米电视”。

小米43寸4K液晶电视倍受日本年轻人喜欢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24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日本高中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的第一年平均月薪,分别是18.68万日元(约合9073元人民币)、23.73万日元(约合11518元人民币)和27.60万日元(约合13396元人民币)。与之相关的是,另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在将物价因素考虑在内的情况下,日本2023年人均实际工资同比减少2.5%,创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而小米适配日本本土房屋小客厅的43寸4K液晶电视,官方售价只需要39800日元(约合1928元人民币),然而索尼的43寸4K液晶电视的售价,官方售价需要154000日元(约合7455元人民币),价格是小米的三倍还多。

不同于其他品牌单纯的产品出海,小米则通过“小米之家”输出包括手机、电视、音箱等科技产品。这种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全生态”商业模式,相较于“卷国”日本消费市场传统的单品竞争模式,雷军或许有“钢铁洪流”般的版图碾压野心。

小米线下门店“小米之家”

雷军“野心”如何包装“小米故事”讲给日本民众听?

以高性价比+智能科技生活“大饼”,使雷军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在中国,如果自身产品不过硬,“卷王”小米所到之处则“寸草不生”,这也使得雷军近年来敢于从“卷家电”到“卷汽车”的华丽转身。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雷军

在日本,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先后经历大众-个性-理性-本源四个阶段。1960-1973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相互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大众消费成为主流;1973-1990年处于经济换档期,新人类一代开始追求消费的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1991-2008年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消费开始回归理性,脱物质化趋势显著;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复苏,80、90后成为消费主力,回归产品本源的消费主义盛行。消费者对家电产品、消费电子产品及汽车产品的品牌、产品性能更为看重。

非本土品牌产品如果没有良好的口碑,仅靠噱头营销,日本消费者对产品的“科技包装”,通常会产生怀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扩大成气候,日本市场一定会成为“商业枭雄”的埋葬场。

事实上,中国手机品牌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都进入了日本市场,比如2007年的华为、2015年的中兴,2018年的OPPO等。在众多的国产品牌中,2019年上半年,华为曾获得了日本SIM FREE手机销量第一,全渠道安卓手机销量前三的亮眼成绩。然而,由于后来因众所周知的制裁原因,华为在日本市场的上升势头被压制了。至今,华为、中兴、OPPO等品牌,在日本市场早已没有了存在感。

在笔者看来,小米进军日本,首要任务是要坚持长期主义。以手机为例,除了性价比及产品品质之外,与日本运营商的深度绑定是外国手机品牌“本土化”及长期主义的体现。在日本市场,由于通信运营商的签约补贴与折扣,使得几乎所有的手机都有性价比。

以iPhone来说,一直以来iPhone在日本的售价几乎是全球最低,加上日本运营商的签约补贴,其价格更低。iPhone在日本的销售得益于运营商的大幅优惠。如果用户绑定运营商的套餐,就能够以更大折扣购买iPhone。换句话说,国产手机如果没有深度与主流通信运营商渠道捆绑,在日本市场就不会有性价比优势,同样也不会有市场占有率。其实,雷军早在2023年1月就开始与日本最大的通信运营商开展合作。软银独家销售小米快充手机“Xiaomi12T Pro”,售价为14万3280日元(约合人民币7494.55元)。推出时的广告语为“神充电”,19分钟就能充满100%的电量。小米正是这次与软银合作推出小米12T Pro之后,其在日本的销量才有了起色。2024年5月,小米14Ultra在进入日本市场后,迅速成为现象级数码产品爆款,首批备货遭到抢购一空,其销售远超预期,一度登顶日本乐天电商平台的销量榜首。

2025年3月小米15Ultra进入日本市场时,采用其一贯的网络预售的营销方式

雷军进入日本市场,一改之前在中国“讲故事”的风格,以品质过硬的产品和深度与日本运营商的绑定,逐步让日本消费者对“小米”品牌有了认知。作为全球知名的智能硬件与消费电子品牌,小米的“生态链+性价比”模式在多个海外市场取得成功,但面对日本市场的独特环境,这条路未必走得轻松。

小米进入日本市场只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个缩影,中国企业出海之路任重道远,无论是为了实现短期速赢,还是谋求长期发展,企业都应谋定而后动,并在出海过程中保持开放心态、敏捷行动力,能够根据市场情况随时挑战策略,方能在海外市场乘风破浪,直挂云帆。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