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播放量=8个周杰伦?海外网红抢着翻唱刀郎的《罗刹海市》

  • 来源:日本头条

现在最火的歌《罗刹海市》你听了吗?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这首歌的全球网络播放量已达到80亿次,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目前播放量最多的歌曲。这首歌为啥这么火?歌词值得好好推敲一下……

80亿播放量什么概念?

等于8个周杰伦

前几天还在被没有听懂的大众揪着细节讨论,现在就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杭州潮新闻报道,截至北京时间7月30日18时,《罗刹海市》的全球网络播放量到达80亿次,直接超过了2017年发行的西班牙神曲《Despacito》55亿次的世界纪录。有网民表示,“如果《罗刹海市》播放量超过100亿,估计本世纪都不会有作品超过它了”。

这的确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这样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数据,竟来自一位隐身乐坛十年的歌手——刀郎。

很多人可能还不太清楚,80亿播放量是什么概念。举个例子,周杰伦播放量最高的《稻香》,总播放量也只有10亿次左右,还是十几年里存下来的。

按照目前各大音乐平台“1000次播放量约等于1.2元(人民币,下同)”的换算公式,80亿次播放量就是960万元版权收益。

“骂”了美国娱乐圈,也“骂”了韩国官场?

海外网红加入“骂战”

有网民说,播放量惊人还不是因为中国人数量多,一人听几次不就到80亿次了?那你可就错了,这首歌的播放量还真不单单是靠中国人点的。有意思的是,《罗刹海市》在海外也非常火。

一开始,只是一些华人把《罗刹海市》分享到社交媒体,并配以中英文歌词翻译,在看懂了歌词,并迅速被旋律洗脑后,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也加入到了“转发大军”当中,甚至有不少海外网红在线翻唱。

图为越南网红在线翻唱《罗刹海市》。(图/微博视频截图)

这首歌在中国被冠以“刀郎到底骂了谁”,其实指的就是歌词中多少带有一些批判的意味。这种对当下社会“以丑为美”现象的批判,其实是得到了全世界歌迷的共鸣,有美国网民觉得,这唱的就是美国的娱乐圈,也有韩国歌迷则称,“这就是韩国官场的写照”。

《罗刹海市》到底讲了啥?

全网掀起《聊斋志异》解读热潮

这首歌的歌词真的是在“骂人”吗?

刀郎新歌《罗刹海市》因与《聊斋志异》的一篇故事同名,引来网民纷纷查阅典籍。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一波解读热潮。

图为刀郎《罗刹海市》的歌词。(图/网易云音乐APP截图)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聊斋学家马瑞芳谈《罗刹海市》时表示,《罗刹海市》出自专辑《山歌寥哉》。这首歌从歌名到歌词,再到编曲、演唱风格都极具个性化和神秘色彩,引起了听众的热烈解读,也极大激发了网民们的想象力。

马瑞芳提到,歌曲在创作中借鉴了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文言短篇小说《罗刹海市》。

那蒲松龄的《罗刹海市》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罗刹海市》中写到了一个怀才不遇的美少年马骥。马骥到海外经商来到大罗刹国。这个国家以丑为美,越是丑的地位越高,越是漂亮的越要当乞丐。

所以,马骥来到这里就被看成是怪物,人们看到他都吓跑了。后来马骥因为才华被执戟郎赏识,将他引荐给皇帝却未得召见。

然而,有一天,马骥把煤灰涂到脸上扮起张飞舞剑,执戟郎认为这样很美,就让马骥按这样的扮相去觐见皇帝。

后来,马骥果然得到了重用。

马瑞芳分析,“这就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故事。因为在这个罗刹国好人不得志,坏人飞黄腾达,戴上一个假面具之后,反倒被大家接受了。”

之后村民们带着马骥去赶了海市,他被东洋三太子引荐给龙王。一切事情都和罗刹国截然相反。这里环境清明、人物貌美、重用贤才。马骥凭着一篇《海市赋》获得了极大的尊重,还成为了龙王的女婿。

蒲松龄的《罗刹海市》究竟表达什么?

马瑞芳解释,蒲松龄最后提到16个字:“花面逢迎,世情如鬼。嗜痂之癖,举世一辙。”

这16个字正是揭示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不到重用,反而是一些无学之人青云直上。

这也与蒲松龄的个人命运有关。他学富五车,但最后是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得了一个岁贡生。因此他写了非常多批判当时科举制度的代表性作品。

但对于“歌词被指炮轰他人”这样的想法,未免有些过于武断。

武汉极目新闻报道,有部分网民认为,《罗刹海市》是一首意有所指的讽刺歌曲。

图为网民评论。(图/微博截图)

一部分网民表示,“没必要过分解读吧。”

图为网民评论。(图/微博截图)

对此,马瑞芳评价说,在没有确切依据的情况下,直接将歌曲解读为抨击某些个人,试图从中咂摸出更多陈年的八卦谈资,再引发一轮饭圈互撕,其实是对作品意义的窄化,更是对创作的一种“背刺”。让更多人了解聊斋名篇是好事。一首歌是否好听,每个人的感受不同,评价自然不同。对歌词的理解更是见仁见智。但借着这首歌,很多人知道并了解了蒲松龄的聊斋名篇,这是好事。

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蕴含着更多值得被挖掘的惊喜。

编辑:园子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