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同样是预制菜,为何中国消费者谈之色变,日本食客却吃得心服口服?

  • 来源:旅日侨网

这两天,罗永浩和西贝杠上了。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说和朋友在西贝吃饭,“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这话一出,立刻引爆热议。

罗永浩所说的“西贝”,就是西贝莜面村,它是一家主营西北菜的中国餐饮连锁企业。

罗永浩微博截图

两天后,西贝火速回应,在官微发了一封《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还把罗永浩点的13道菜做法公开,坚称自家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罗永浩怒怼西贝

到了9月13日晚上,罗永浩又发微博,说“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并表示自己不是反对预制菜,只是觉得消费者有权知道餐厅到底用没用。

罗永浩微博截图

这场“撕逼大战”瞬间吸引了大量关注,也让公众对餐厅使用预制菜的话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网友制作的梗图

由于西贝以高端餐饮为主要定位,在许多中国人看来,预制菜往往被视为低端餐饮的代名词,高端餐饮店本不该使用。然而,也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随着餐饮业的发展,预制菜的应用已难以避免。一时间,各方观点纷纷涌现,争论不休。

那么,可能很多读者就会好奇了,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它们的餐厅用不用预制菜呢?

答案很明确:用!

不仅用,而且用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多,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比如大家熟悉的吉野家、食其家、CoCo壹番屋等连锁快餐。你以为他们家的牛肉饭汤汁、咖喱都是店里现煮的吗?其实不是。这些都是中央厨房统一熬好,再用真空包装分发到日本各地的门店。店员只需要简单加热、配饭就行。这样一来,味道能保证统一,效率也非常高。

吉野家牛肉盖饭

不仅快餐店是这样,日本人最引以为傲的拉面,其实也离不开预制菜的范畴。

像一兰、一风堂等拉面店,几乎是来日本的游客必打卡的名店。但真相是,包括一兰在内,二郎系拉面、九州拉面、博多拉面等等,基本都可以算是“预制菜模式”。

一兰拉面

因为面条、叉烧、笋片、温泉蛋,甚至汤头,几乎都是工厂提前做好的,通过冷链运输到各个门店,厨师只要把面煮熟,再把配料摆上去,一碗拉面就完成了。

再说说居酒屋。

很多人印象里,居酒屋的菜是师傅现点现做的,感觉很有烟火气。

日本居酒屋

可事实上,大部分居酒屋里的菜也是预制菜,比如冷冻的炸鸡块、提前腌好的串、调好味的海鲜等等。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高峰时段一个晚上可能要出上百单,如果真靠“现切现做”,根本来不及。

居酒屋炸鸡

那有人可能会说,既然这样,那寿司总该是现做的吧?其实也不完全是。高档寿司店当然是当天新鲜处理,但在一些平价寿司店,你吃到的生鱼片,很多都是事先切好冷冻保存的,等要用的时候直接解冻、摆盘。

预制寿司用冷冻生鱼片

所以整体来看,日本餐厅的预制菜使用比例非常高。除了高端餐厅,大家日常去的快餐店、拉面店、居酒屋、回转寿司,或多或少都依赖预制食材。区别只是比例多少而已。

可以说,在日本餐饮业里,预制菜已经成了“刚需”。

那么,日本饭店里预制菜用得这么普遍,为什么就没有出现个“日本罗永浩”揭露一下呢?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透明度高。很多日本的饭店菜单上通常都会标明哪些是冷冻或预制食品,你点餐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预制菜。所以日本消费者不会觉得被套路或者蒙在鼓里。

第二,食品安全把控严格。即便是冷冻或预制食品,日本有严格的标准和管理体系。口感、安全性、营养价值都有保障。换句话说,只要好吃又安全,谁还会纠结它是不是工厂里先做好的呢?

所以说,日本餐厅虽然几乎到处都有预制菜,但大家并不觉得奇怪,也很少出现像罗永浩与这样的风波。因为消费者心里有数,知道自己付的钱买到的是效率和品质,而不是被“套路”。餐厅也规范透明,食材安全、口感稳定。

可以说,在日本,预制菜早已被大众默默接受,成为餐饮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比之下,国内“预制菜”往往带有明显负面色彩,一提到便让人皱眉。然而,这种反感并非源于预制菜本身,而主要来自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担忧。只要生产规范、管理得当,预制菜本身完全可以安全、美味。

日本餐饮业的经验正好提供了一个参考:通过严格把控食材质量,保持透明度和合理使用预制工艺,预制菜不仅能保证效率和口感,更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与接受。

或许,国内餐饮业在借鉴这些经验后,也能让“预制菜”从负面标签,逐步转变为一种安全、便捷又高品质的选择。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