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机器人舞太极!中国文旅博览会武汉演绎科技奇观

  • 来源:亚太快讯

坐在划船机里戴上VR头盔,化身“船长”畅游天津海河;身着汉服的机器人与真人舞者默契联动,演绎太极;在直径12米的巨型球形屏幕里沉浸式感受千年应县木塔精巧的榫卯结构……当地时间9月12日上午,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幕。本届博览会为期3天,以“深化文旅融合,畅享美好生活”为主题,集“展、演、销、游”四大功能于一体,汇聚各省区市近2000家企业参展参会。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9月12日在湖北武汉开幕。图为人形机器人与真人舞者共同完成武汉展区开场演出。(图/中新社)

“深化文旅融合,畅享美好生活”

综合北京《工人日报》、武汉《湖北日报》、中新社报道,本届博览会汇聚全中国31个省区市、湖北省全部17个地市州及武汉市15个行政区和功能区,并迎来法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泰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展商共同参与,打造一场融文化、旅游、科技与体验于一身的行业盛会。

本届博览会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集中呈现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果与创新实践案例,同期举办多场交易洽谈会,组织首发、首秀、首演系列活动及线上“超级品牌日”直播活动等。

部分特色活动将延伸至武汉市域其他场景,并持续至中国国庆假期,通过线上线下、场内场外联动,让文旅魅力深度融入中国百姓日常生活,真正实现惠民乐民。

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围绕“产业先导示范、企业交易平台、城市流量入口、百姓欢乐节日”的总体定位,旨在为海内外文旅企业搭建展示推介、交流互鉴、供需对接的专业平台,为民众营造可体验、可消费的沉浸式文旅场景,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博览会为第二届,首届于2024年9月在天津举办。

一站式环游中国!逛环球影城、看哪吒闹海……

本届博览会上,观众可一站式畅游中国山河,体验天津VR“海河漫游”、湖北三国文化与武当功夫,感受光谷机器人创新应用;欣赏六大主题花车巡游与《沂蒙山》《洪湖赤卫队》等经典剧目展演,融入文旅嘉年华的欢乐氛围。

环球影城、香港迪士尼、长隆乐园等国际IP也将齐聚现场,米奇巨型装置、吉祥物互动和青年交流活动精彩不断。

五大顶级博物馆联合呈现“行走的文创宝藏”,中国国博“凤冠”系列、甘肃“绿马玩偶”、山西博物院玉鹿发夹、湖北省博编钟文创等四百余款热门产品齐聚首发。

观众还可打卡“诗与远方”“知音湖北”“星汉耀江城”三大特色展区,穿越秦简历史、再现春晚盛景;走进全球首座多业态沉浸式球幕剧场,随《哪吒闹海》遨游海底,徜徉仙界;在电竞文旅区体验《无畏契约》手游、与职业选手对战,收藏中国国漫热门周边。

湖北展区效果图。(图/武汉《湖北日报》)

展会还特设“美食天下”展区,汇聚乡村露营风咖啡茶点、老字号中秋美味,让观众品味舌尖上的旅程。更有支付宝数智出游、低空飞行器、潮玩机甲龙舟与智能陪伴宠物等创新体验,预览未来文旅新场景。

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更是一个触摸行业未来的窗口。

科技赋能中国文旅:从体验革新到场景重构

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成为本届博览会一大亮点。穿梭于各个展区可以看到,机器人不仅承担部分会场讲解、迎宾导览等工作,还化身“乐手”与“舞者”参与演出。

在武汉展区,5台由当地科技企业打造的人形机器人,以流畅的肢体动作、精准的节奏把控完成了精彩的开场舞表演。舞台背景则巧妙融入黄鹤楼、光谷星河、空轨列车等元素,让科技演绎与城市文化深度交融。

一台名为“寂静”的机器人,在现场用架子鼓演绎了《我和我的祖国》等多首曲目,引得众人围观。“我们通过先进的算法技术与音乐编程,赋予机器人媲美专业乐手的演奏能力。”该机器人研发方品牌主管杨洁介绍,乐手机器人多应用于景区及科技场馆,还可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定制化生产。

如果说传统文旅体验多以“被动观看”为主,科技的介入则打破了这一局限,构建起“沉浸式参与”的全新模式。

天津市文旅局推出的“津河‘元’梦”VR互动游船项目,通过穿戴设备,让体验者瞬间“置身”海河之上,从天津之眼到古文化街,沿途风光尽收眼底。该展区工作人员李瑶称,这种虚拟场景、真实互动的模式,将城市文旅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动态体验,打破了传统观景的空间限制。

9月12日,观众在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现场体验球幕空间。(图/中新社)

展区内,一座“多业态文旅沉浸式球幕空间”更将沉浸体验推向新高度。融合8K超高清分辨率与360°全景观影技术的球形屏幕,不仅能感受天宫空间站在眼前飞过,还能让观众“走进”应县木塔,直观解析千年榫卯技术的精妙。

“低空游览”“数字体育”“智能陪伴宠物”……记者在博览会现场发现,科技不仅优化了现有文旅体验与服务,更催生了一系列新兴业态。

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称,“AI+”时代,技术革命浪潮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开辟新思路,数字文旅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让绿色青山与文化体验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走向大众。

“科技对文旅产业的赋能,让更多文化资源实现‘再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研究院院长邓爱民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文旅企业,在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引入数字技术的同时,还应关注对本地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让技术加持下的文旅产品与服务更具情感共鸣。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