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深耕大连历史文化,弘扬先烈抗争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成功举办

  • 来源:日本关西华文时报

致/敬/最/可/爱/的/人

深耕大连历史文化弘扬先烈抗争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由周雅学堂、大连市国韵文化促进会主办,北京大学大连校友会、北京理工大学大连校友会、哈尔滨理工大学大连校友会协办。周文书院院长姬巍主持会议,为这场兼具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的活动拉开序幕。姬院长强调: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纪念活动,是我们践行“以文化人、以史育人”初心的重要实践。书院成立十年,始终以传承优秀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为己任,而今天的活动,正是将这份初心与“铭记抗战历史、守护和平记忆”的时代命题紧紧相连,希望以这样的方式,让真实的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能触动人心的共鸣;让家国情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能扎根大连这片土地的担当。

活动首章聚焦周文书院十年发展。执行院长李智以“回顾与传承”为核心,梳理书院十年来在历史文化研究、公益讲座、青少年国学教育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从深耕大连本土历史到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年间书院始终以“传承文脉、滋养心灵”为中心,为大连文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随后,《反思与展望主题报告会》将活动推向思想高潮。原驻德、奥外交官于兴华先生以国际视野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德国与日本在对待二战战败历史态度上的差异,从民族思想根源与国际影响层面展开论述。他强调:“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并非为了清算历史旧账,而是希望得到一份真诚的历史道歉与一份对侵略历史的正视——这既是对千万抗战先烈的告慰,更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正义的必然要求。”其深刻观点引发在场嘉宾的强烈共鸣,让大家对“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王国栋先生则带来“本土视角”的分享。恰逢其新书《大连往事》出版,他现场讲述创作历程与心得,言语间满是对大连这片土地的深情:“唯有深爱这片土地,才能读懂它的抗争与荣光。“书中用详细的历史文献还原大连作为“英雄城市”的过往,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这座城市不仅有优美的风光,更有厚重的历史与不屈的抗争精神,大连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独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分享结束后,王国栋先生为嘉宾签名赠书,大家手捧新书,纷纷表示将从文字中探寻大连的红色记忆与城市精神。

于兴华先生的国际视角让大家看清历史真相与和平的珍贵。王国栋先生的本土叙事则唤醒了大连人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本土抗战历史的自豪,二者交融,让“家国情怀”不再是宏大概念,而是扎根于本土记忆、联结着民族大义的具体情感。

在嘉宾发言环节,大家结合主题与自身感悟各抒己见,或分享抗战历史研究心得,或畅谈大连城市精神传承,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赓续精神”的共识不断深化。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文化的传承。北京大学大连校友会会长郭世涛分享了北大历史和北大精神,分享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这所诞生于战祸频发中的临时学府,虽仅存8年,却在颠沛流离中创造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00多位人文大师、175位院士……这一串串晃眼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周博对本次活动主办者予以充分的肯定,并对未来充满期许,愿意从学术等方面赋能周雅学堂和大连市国韵文化促进会未来发展。

本次活动以“双庆”为契机,实现了“历史纪念”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听外交视角的剖析、品本土历史的温度,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80年前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换来的;大连这座城市的荣光,是本土先辈用抗争铸就的。这份记忆,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守护、传递。

此次活动虽已落幕,但它所传递的“铭记历史、传承文脉、热爱家乡、守护和平”的精神,将持续影响更多大连人。以历史为鉴,以文化为魂,在新时代续写属于大连的家国情怀新篇章,助力大连构建“有历史记忆、有文化底蕴、有精神力量”的城市形象。

活动最后,大家一起到鸿胪书库为大连714志愿会发起的“流失日本国宝唐鸿胪井刻石回归万人签名”活动正重签上自己的名字,继续为国宝回归不懈努力!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