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走一份天津”:“上合时间”里的津门非遗
- 1756776014997
- 来源:亚太快讯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8月31日至9月1日在天津举办。会场内外,天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场国际盛会增添了浓郁的中国色彩。从机场迎宾的汉沽飞镲,到峰会新闻中心内多项非遗的互动展示,天津正以一种温暖而生动的方式,向四海宾朋娓娓道来那些属于上合、中国和天津的故事。
在2025年上合峰会新闻中心的一幅墙绘中,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经典年画娃娃托举着天津泥人张泥塑哪吒,向中外来客展示着天津的包容底色。(图/中新社)
津门非遗迎贵宾
综合人民网、中新社、郑州大河财立方报道,当地时间8月31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宴会,欢迎赴华出席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国际贵宾。
宴会前,各国贵宾被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吸引,驻足观看、上手体验,嘉宾们亲切交流,气氛融洽,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写下新的生动见证。
连日来,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迎宾仪式中,汉沽飞镲成为一大亮点。跃动的红色飘带伴随铿锵的镲声,呈现出渤海之滨的天津人民热情好客、喜迎峰会的雀跃画面。作为起源于渔船上的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汉沽飞镲不仅承载着渔民在风浪中相互照应、协作共进的历史记忆,更以掏镲、叫镲、过脖、镲花、淴镲五大招式,融合舞蹈表演,形成了声音与视觉上的协调统一。
“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渔民搏风击浪、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也是‘和衷共济’与‘和合共生’的生动体现。”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汉沽飞镲代表性传承人赵满宗表示。
8月31日,工作人员在峰会新闻中心向外国记者介绍杨柳青木板年画。(图/新华社)
匠心津韵耀上合
在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非遗互动展示区”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泥人张彩塑带来了多件栩栩如生的泥塑作品,展现出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作为珐琅工艺与中国文化的交融典范,彰显出文明互鉴的深远意义;曾氏华服手工精细制作技艺,以传统丝绸、锦缎为材,精制旗袍、马褂与盘扣,在现代剪裁中延续东方美学;传统木工榫卯技艺则于方寸之间尽显古代工匠的智慧,应用于建筑与家具之中,传承着结构之美……
不少来客围坐在杨柳青木版年画体验区的桌边,亲手尝试印制与点绘工艺。点绘工艺的体验则以画社珍藏年画为主,来宾可以在《母子图》《欢天喜地》《津门故里》等7种年画中选择一款体验。
第五代传承人左玥现场介绍,杨柳青木版年画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向海内外记者展示如何制版时,她特意选用“福”字,并表示希望能让海内外记者在体验印制工艺后,把“福气”带回家乡。
“《津门故里》受到许多外国朋友喜欢,供不应求。”左玥表示,这幅描绘地道天津风貌的杨柳青木版年画,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的非遗特色,也让海内外的朋友们都能“带走一份天津”。
在水中调漆,将素扇缓慢浸入其中,再迅速抽出,哈萨克斯坦总统广播电视综合体记者博拉特贝克,只用了30秒就制作完成了一把独一无二的漆扇。“太美了!这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天津礼物,我要带回去送给家人,非常感谢你们。”博拉特贝克兴奋地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郑氏漆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郑勇道谢,感谢他和团队为大家带来了如此棒的现场体验。
当地时间8月31日晚,贵宾们在欢迎宴会前体验制作漆扇。(图/新华社)
“传统图样的福寿三多、创新造型的‘天津之眼’、中国的国宝大熊猫……”曾氏津派盘扣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邢晋对桌上展示的盘扣作品如数家珍。她说,其盘扣技艺已经走进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与塔什干国立交通大学共同建立的乌兹别克斯坦鲁班工坊。
走过上合峰会新闻中心的科技展示区,泥人张工作室的老师正指导中外记者捏制“齐天大圣”。“用拇指按压泥坯的力度决定神态,就像上合合作需要恰到好处的默契。”一众外国记者在非遗传承人的耐心讲解下完成了作品,拿起捏好的泥塑就要合影留念。
来自阿塞拜疆的萨尔维娜兹·索尔格-埃米诺娃在新闻中心和天津古文化街体验了多种非遗技艺。她说:“我用自己的双手近距离体验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我喜欢这些绚丽的色彩。”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