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为办这个展,她从法国籍改回中国籍

  • 来源:上海上观新闻

提起雕塑,许多人第一反应都是那尊以拳支额、低头沉思的雕像,即《思想者》——现代雕塑史上里程碑式作品。去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原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焕新为“罗丹艺术中心”,《思想者》的彩色石膏原件,经法国总统马克龙签字,远渡重洋到达上海,在这里开启它一年的“旅居生活”。

《思想者》彩色石膏原件。(图/上海上观新闻)

去年9月在上海罗丹艺术中心开展的“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呈现“现代雕塑之父”罗丹创作生涯的展览,共展出106件珍贵原件,其中不少展品都是首次踏上中国土地。然而,重量级展品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参观人流。当地时间一个工作日的上午,记者来到罗丹艺术中心,创始人吴静坦言,“我们这里,展品比观众多。”

大众熟知《思想者》,来真迹前打卡的却寥寥无几。面对这个问题,吴静一度陷入困惑,在“博物馆”与“艺术展”不断升温的时代,能突围的究竟是怎样的展览?

萌芽与筹备:摸着石头过河

上博不久前发售的新书《金字塔在中国》里有这样一句话,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拥有7046座博物馆,年接待观众14.9亿人次,却没有一座展示全世界文明的专门性博物馆。这句话深深戳中了吴静的内心,她在朋友圈感慨:这正是我十年来的愿望与目标。

吴静祖籍是浙江温州,在法国出生和长大,从小怀揣着创立一座博物馆的梦想。2012年,她回到故土,开启了长达四年的博物馆“测评”之旅。

“2012年到2016年,我走遍了几乎所有国内的省级博物馆。”吴静回忆道。走访过程中,她逐渐发现,那时的博物馆陈列多是中国国内考古出土的文物。吴静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震撼的同时,一个念头油然升起——中国似乎缺少一个窗口,去欣赏多彩的世界文明。

十年前,“文博热”尚未完全兴起,各大博物馆的“卷王”之争还在“加载中”。在吴静看来,要在中国建起一座真正与世界文明接轨的国际博物馆,需要有人先迈出第一步。2017年,吴静获得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全球独家授权,获准使用“罗丹”之名并在中国建立分馆。同一年,吴静从法国籍改回中国籍,开始着手搭建罗丹艺术中心的雏形。

“2018年,我与时任罗丹博物馆馆长卡特琳·舍维欧来到北京,国家文物局与我们沟通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项目,但是没有人做过,所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吴静坦言,这七年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摔摔打打,走了很多弯路。

最多的质疑,是针对她的动机。“你办这个馆,想得到什么?”吴静表示,创办罗丹艺术中心,并非完全出于商业思维,“我想让我们的孩子不用出国,也能领略到各国的艺术之美,让中外文明在国内实现交流、融合。”

经过多年考察调研,项目组几乎跑遍全中国各地,去年1月,罗丹艺术中心最终落地原世博会法国馆。这座满是大落地窗、采光通透的建筑,是展示雕塑的理想空间,对中法文化交流有着重大意义。

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唯一授权、《思想者》彩色石膏原件首次离开法国,集齐这些优势的罗丹艺术中心,开馆近一年来的境遇,让整个团队忍不住感慨——“爽文配置”,却成了籍籍无名的“NPC”。

挑战与困境:门庭冷落

去年5月,原法国馆开始“变身”。动工装修期间,项目遇到不少难题。装修负责人解释,“当时没有考虑永久性使用,这是先天的硬伤。水管、电缆都要重新铺排。”

除了硬件改造的挑战,引进《思想者》等重量级展品的过程中,也堪称“一波三折”。这些珍宝远渡重洋来到上海,不能坐船,只能坐飞机,光运输费就需要48万欧元。幸运的是,法国罗丹博物馆没有收取借展费,上海海关也破例免除通常必需的保证金。吴静回忆,“法国大使馆写信给上海海关沟通协调,海关特批免除了这笔费用。相应的是,馆内专门设立了海关办公室,对展品进行实时监控,全程保障文物安全。”在她看来,这些“破例”既体现了程序上的严谨,也透射出上海支持文化事业的“温度”。

随着难关被逐一克服,团队得以将精力集中于展陈设计与现场实施。负责人透露,仅一个斜面从打龙骨架到购置镜子,就花费了70多万元(人民币,下同)。

经历两次台风停工,罗丹艺术中心紧赶慢赶,终于在去年9月前落成。《思想者》等重磅展品陆续运入馆中。展览开幕那天,吴静形容,“心里的大石头落下了。”

但轻松的心情并未持续多久。开馆运营后,交通与配套短板迅速显现,成为人流量难以达标的阻力。馆内没有规划停车场,自驾观众需自行寻找车位;而最近的地铁站世博大道站,也需步行12分钟。“一开始以为几百米而已,不会是太大的劣势。”吴静坦言,正式运营后她才发现,要消化这12分钟的步行成本,展览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激发观众“非来不可”的期待。“同样走12分钟,观众可以选择去上博、浦美,尚在‘幼年期’的我们,往往不是首选。”

周边商业配套的缺失也是一大难题。整座展馆仅在入口处设有一个空间有限、座位不多的咖啡馆。相较一公里外有世博源作为商业支撑的中华艺术宫,罗丹艺术中心宛如一座漂亮的“孤岛”。“观众普遍希望看完展能顺便用餐或休息,发现周边没吃没喝,热情自然就打折扣了。”吴静解释道。

所有这些因素,最终都指向一个格外现实的问题——高昂的运营成本。某天,仅有两位数的人流量让吴静至今记忆深刻,“那时我都快哭了,虽然并不把它当赚钱工具,但是收入连电费都覆盖不了,还是很挫败的!”

自救与展望:酒香不怕巷子深

吴静与她的团队却并未坐以待毙,“自救”迫在眉睫。面对罗丹艺术中心的痛点,团队选择各个击破。

吴静团队通过三大策略激活罗丹艺术中心:其一,流量借势‌,与奥赛展、中华艺术宫联票互通,导流客源;其二,资源互补‌,借中华艺术宫场地及商业配套展出《行走的人》,联合举办脱口秀等跨界活动;其三,体验升级‌,联名IP《恋与制作人》、推出网球大师课等年轻化互动,客流量从两位数跃升至千人。

9月末,《思想者》等6件展品将要启程回法国。重磅展品离开,压力会不会更大?吴静坦言,“这是一定的。”不过,罗丹艺术中心正想尽一切办法引入新的展品,吸引更多观众。“下半年会有新的展览开幕。”

“这些年我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国内很支持我,法国罗丹博物馆很信任我,所以我希望罗丹艺术中心能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一座小小桥梁。”回顾《思想者》来到上海的这一年,吴静感慨,这段经历一方面让罗丹艺术中心在现实磨炼中迅速成长,另一方面,也真切折射出国内美育生态的突破性进步。“短短十年,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不仅将中华文明展现到极致,还迎来了世界各地多元文明的百花齐放。”

吴静希望罗丹艺术中心走过的路能够成为一种“模板”。“说到底,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她语气诚恳,“如果将来还有人、有企业想做类似文化项目,也许他们不用再花八年,可以少走一些我们走过的弯路。”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