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2.6亿中国Z世代重塑阅读社交形态

  • 来源:《成都商报》

“Z世代”指从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Z世代”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是目前在中国约2.6亿的庞大群体。这群成长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时代的年轻人,现在还看书吗?他们偏好读什么书、又如何阅读?

答案超乎想象——他们不仅读,而且也在重新定义阅读:电子书、听书是日常,“读书搭子”成社交新宠,弹幕评论里寻找共鸣……阅读对他们而言,演变成全感官、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中国年轻人在湖北武汉的一个社区共享自习室内阅读。(图/武汉极目新闻)

“Z世代”的书单

作为“土生土长”的“网生代”,“Z世代”的阅读呈现鲜明的数字化特点。今年世界读书日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年全中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6.7亿人,其中26岁至35岁的用户是主力。

在浩如烟海的图书海洋里,“Z世代”的读书偏好是什么?

特征一:传统经典读物和文学名著长盛不衰

由阅文集团联合上海图书馆等发布的《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单年讨论度最高纪录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1.5万条评论。

“读完只觉得天长地久,好像经历了一番沧桑世事”“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心脏停跳了一秒”“教会我用‘千年尺度’思考一些事情”……这部浓缩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史学巨著,“Z世代”不但接受了,而且还拥有了深刻感悟。

《论语》《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在“Z世代”电子书单上持续“霸榜”。《西游记》《我与地坛》《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等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读物也是榜单常客。

热播影视剧是经典作品重要的“引流器”。“《狂飙》播出带动了《孙子兵法》,《人民的名义》播出带动了《万历十五年》,这种书影的联动对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说。

此外,《我的阿勒泰》《人世间》《繁花》等图书也随着影视剧的播出受到中国年轻人关注,位于多个数字阅读平台榜单前列。

特征二:政治、经济、社会类书籍热度不断上涨

如今,中国各大书展上,占据“C位”的精品主题出版物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书通俗易懂,又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读后颇受启发。”大学生郭馨语认为,通过阅读这类书籍,对了解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逻辑和个人成长都有重要启示。

最新畅销书如《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深入剖析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内在成因的图书,受到年轻人欢迎。《乡土中国》等传统社科类书籍则多年热度不减。

特征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书籍受青睐

《终身成长》《认知觉醒》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书籍持续占据畅销榜,在“Z世代”和年轻职场人群中热度极高。

“这一方面反映了‘Z世代’成长于物质不再匮乏的年代,他们更关注自我感受和精神健康,同时也折射出这一代人在社会和技术变革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帆说。

特征四:历史类书籍流行

通过《大明王朝1566》的生动故事触摸历史风云,在《满世界寻找敦煌》记录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寻找吉光片羽,跟随《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的考古实证探索文明起源……故事性强、叙事轻松的历史科普读物持续受到中国年轻人欢迎。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图文书更以新颖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人。“这类图书解读迎合了大众的通俗阅读需求。”广州图书馆文献流通部副主任黄新慧说。

特征五:网络文学“吸睛”又“吸金

今年3月的一天,北京大学人文学苑205会议室座无虚席。到场者就“什么是网文的爽感?”交流。“阅读网文带来的畅快感、成就感等,就是‘爽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认为,网络文学的“爽文”特质对年轻人特别有吸引力。网络文学的全球化传播、跨文化交流特点及其具有的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机制,也是其深受年轻人欢迎的重要原因。

多份研究报告显示,“Z世代”是网络文学的消费主体,他们乐于付费订阅网络文学作品,打赏喜爱的网文作家。

以阅文平台为例,“Z世代”去年在阅文新增用户中占比近四成,人均在读作品数从2023年的28部提升至31部。奇幻、现实生活、轻小说、科幻、历史是增速最快的前5大网络文学题材。

读书成了全感官体验

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场景,越来越多地被数字阅读替代。无论上班路上还是出差旅程,打开手机、电脑或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享受海量书籍内容,是“Z世代”的阅读新常态。

微信读书数据显示,在平台月活跃用户中,“Z世代”数量有656万,占比46%。掌阅科技平台月活跃用户中,“Z世代”占比30%左右,平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20分钟。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有38.5%的成年国民通过听书方式进行过阅读。

书不仅可以自己“看”,也可以听别人“讲”

大学生程楠最近“沉迷”在B站上看《百年孤独》的解说视频。“面对这一大部头的世界经典,我翻开书好几次都没有勇气看下去,但B站‘up主’的解说视频看了好几个。”她说,这类视频不仅有故事情节,还有背景和延伸介绍,配上动画或影视剧片段视频,很吸引人。

不少网络博主以视频讲书的方式解读经典名著,在年轻读者群中迅速走红。

“本视频耗时5个月制作,共计240分钟,为你深度解读名著《白鹿原》。”这是读书博主“一只萧包子”解读《白鹿原》单个视频的开场白。视频发出后,短时间内收获2000多万播放量和众多网友的转评赞。

看视频讲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社交媒体平台抖音上一条讲解《红楼梦》的视频点赞量近1300万次,评论有72万条。

去年,抖音平台上时长多于5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336%,播放量同比增长137%;同时,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增长135%,累计分享次数增长518%。

“看”和“听”之外,书还可以“玩”

读书,甚至已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行为。

通过豆瓣、微信读书、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批注、书评,阅读弹幕文化兴起;以某些作家为标签吸引同好,建立阅读群、寻求身份认同;和读书博主积极互动,甚至自己成为读书博主分享阅读感悟……阅读与社交靠网络“一线牵”。

《Z世代数字阅读报告》揭示了一组数据:2023年“Z世代”在作品中的评论总数有1.89亿条、总字数40.8亿。

“读书不再只是私人的事,‘Z世代’更乐于通过网络平台交流阅读心得。”帆书首席内容官樊登说,“他们在弹幕、评论区非常活跃,享受找到共鸣的兴奋。”

一些“Z世代”读者还喜欢寻找志同道合的“读书搭子”。

“读书搭子”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在微信读书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画线等形式和其他人互动,还可以针对某个句子评论交流,进行“共情共景”的阅读。

“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当时看这本书、这句话时的心情,不太明白书中某句话是什么意思时就看看别人的想法,有时会恍然大悟。”“90后”青年陈文婷说,尤其是读大部头作品时,边看书边看书友评论,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