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120年:科技赋能,多元出海,深挖本土美学
- 1754646585892
- 来源:亚太快讯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见证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8月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来自电影行业的5名代表,围绕“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 丰富人民精神生活”议题与大家交流。与此同时,近日,中国暑期档三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聊斋:兰若寺》《罗小黑战记2》以技术创新和精准定位引发广泛热议,相关问题既展现了中国动画创新,也暴露出中国影人的探索困境。专家指出,中国电影需从“中国符号”向“中国精神”升级,通过情感共鸣实现真正的国际传播。
中国影人共话电影高质量发展:拥抱科技,拓宽圈层
综合中新社、北京《人民日报》、1905电影网、上海中国证券网报道,在世界电影史上,电影曾在与电视、DVD、互联网等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如今面对短视频、微短剧等的竞争,电影如何继续保持特点、发挥优势,成为社会关切问题。
对此,中国电影导演申奥当日表示,电影应该发挥独有的优势,比如大荧幕的沉浸感、包裹感,以及强烈画面特效冲击和视听体验等。与此同时,电影还有其取代不了的社交属性。
申奥执导的电影《孤注一掷》于2023年上映,取得逾38亿元(人民币,下同)的票房,引发广泛关注,其执导的网剧《新生》播放期间在全球流媒体平台奈飞位列榜首。“我们作为电影工作者,要努力拓宽电影受众的圈层、年龄、地域等,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引发观众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物更细腻的认识。”申奥说。
追光动画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制片人、动画师宋依依认为,电影要持续发展一定要注意可看性,比如新鲜的选题、故事的完整性、情感的深入度、细节的丰富度和视觉的表现力等。
曾担任电影《长安三万里》制片人的宋依依以动画电影为例称,一部《哪吒之魔童闹海》达到票房154亿元,观影人次超3亿,是其必看性所带来的。作为电影工作者,需要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
作为影院经营者,贵阳越界影城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开放认为,首先,沉浸式观影体验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强化大银幕的声画优势;其次,要强化影院的社交属性,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影城氛围的营造,让观众走进影院;第三,做好票根经济,以电影+文旅、电影+美食、电影+体育等,满足观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也能够促进电影和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对于人工智能(AI)等高科技工具在电影发展中的作用,曾参与完成《流浪地球》系列电影视效制作的墨境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视效总监魏明表示,要不断更新和扩充对AI认知的边界,让AI工具更好服务于电影生产,AI对电影制作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预判,有助于艺术家快速理解影片的叙事结构、人物关系。
宋依依说,电影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艺术表达、人文思考,这些都依赖人类创作者的领导和判断。AI不能代替人类思考,更有可能成为电影人的创作伙伴,推动电影从标准化生产走向个性化创作。
当日谈及中国电影的出海之路,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隽表示,电影从业者要用更开放的心态加入国际合作和交流当中。比如积极参加共建“一带一路”、金砖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电影合作交流,把中国优秀的作品推向海外市场,介绍中国美学精神。
导演申奥:中国具有非常广阔的电影市场
“我们这一代电影人背负着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使命。”申奥认为,中国电影要快速完成从“中国符号”到“中国精神”的升级,避免中国元素的堆砌,努力展示中国文化内核和中国精神。
他说:“中国除了已经立住脚跟的武侠片、动作片、古装片以外,还应该拓展多类型的影片,比如悬疑片、青春片、科幻片、爱情片等。”
申奥透露,电影《用武之地》将于今年上映,该片从前期筹备到实际拍摄,大量工作都在海外完成。“将这部电影打造成一部精良的作品,并推向海外市场。同时,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好莱坞经典商业片学习,并与之竞争。”
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2》剧照。(图/中国央视新闻)
聚焦暑期档热门,共话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前景
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动画电影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承载着观众的期待与行业的探索。今年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下百亿票房奇迹,为中国国产动画注入强劲动力。
这个暑期档,三部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凭借独特的题材风格与精准的受众定位,成功跻身档期动画电影票房前五名,展现出中国国产动画在创新之路上的多元尝试。
近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兼导演孙立军受媒体之邀,聚焦今年暑期档中国国产动画的“新”气象,深入探讨作品背后的共鸣与争议,进行一场行业“冷思考”对话。
中国暑期档的几部动画作品在文本、画风及传统文化层面均有创新,更贴近当代审美,《浪浪山小妖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作品,它在观感与表达节奏上与承载观众童年回忆的传统动画片大相径庭,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创作理念的传承与革新。
孙立军院长评价道,《浪浪山小妖怪》是中国动画学派血脉的延续,既有东方审美的韵味,又实现了与当下受众的无距离接触,兼具娱乐性与寓教于乐的特征,为中国国产动画的传统创新提供了优秀范例。
同在今年暑期档的另一部动画影片《聊斋:兰若寺》大胆尝试,创新采用毛毡风格呈现“崂山道士”等六个故事,技术突破获认可,但叙事结构遭质疑。这种创新引发了市场与观众的广泛争议。
孙立军分析,毛毡风格的运用与当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在AI技术兴起的背景下,毛毡效果以其亲切、甜美、暖心的“治愈系”特质受到关注,而三维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新表现形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他同时指出,合家欢模式需情感共鸣,而非简单的内容拼接。该片争议折射出中国国产动画在技术、内容与受众定位上的探索困境。
另一部暑期档影片《罗小黑战记2》暑期档表现亮眼,延续手绘治愈风格并升级故事与场景,获豆瓣年度最高分。孙立军指出其成功源于精准定位目标受众,以个性表达赢得核心观众,为中国国产动画提供深耕目标群体的需求的发展范式。
今年的三部作品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创作突破口——现代化与当代性。无论是改编传统故事还是原创内容,都力求与当下观众产生情感连接,引发互动与话题讨论,这一探索值得肯定。
在肯定成果的同时,孙立军也提出了行业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其“冷思考”为中国动画电影行业指明了方向:在传承中国动画学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不断提升想象力、审美力与执行力,平衡创新与市场、传统与当代的关系。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