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江豚“小湘”跃浪大阪世博会 湖湘文化会全球客

  • 来源:亚太快讯

8月6日上午,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正式启动。该活动在世界舞台上传递浓浓“湘”味,借世博会平台推动各方务实合作。

本次湖南周的主题为“锦绣潇湘,和合共生”,由江豚“小湘”担任推广大使,借江豚跃浪之姿,呼应本届世博会“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主题。一系列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摩崖石刻对话等,推动湖湘文化国际传播,并促成中日双方在环保、文旅等领域务实合作,彰显中国生态文明与文化自信。

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周的推广大使——江豚“小湘”。(图/长沙红网)

江豚“小湘”:游向世界的“生命共同体”使者

长沙红网报道,江豚“小湘”当日亮相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作为推广大使,跟全世界民众见面。湖南省贸促会会长杨爱云介绍,选定江豚“小湘”作为湖南周推广大使,正是借江豚跃浪之姿呼应本届世博会主题,更充分展现湖南以敬畏之心守护人类共同家园、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觉担当。

当江豚“小湘”的身影出现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的舞台上,这一被誉为“生态活化石”的生物,早已超越物种本身的意义。它是湖南生态治理的“成绩单”,是中日环保合作的“见证者”,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言人”。在本届世博会“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主题下,传递着跨越国界的深层涵义。

“小湘”的底气,源于湖南生态治理的优异答卷。十年间,洞庭湖江豚数量从72头增至162头,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一方水土对生态保护的执着坚守。从关停周边小型造纸厂到推进芦苇资源化利用,湖南以系统性治理守护着长江流域的“生态明珠”。

作为中日环保合作的纽带,“小湘”的登场延续着跨越四十年的绿色情谊。自1983年湖南与日本滋贺县因“两湖”(洞庭湖与琵琶湖)结为友好省县,双方从水处理技术共享到环保教育联动,合作领域持续拓展。

此次湖南周期间,中日11家环保企业将围绕水环境治理、新能源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等领域深度对话,其中日本芦苇资源综合利用的分享,精准契合洞庭湖生态修复的现实需求。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技术互鉴,正是“小湘”所象征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生态保护绝非孤军奋战,唯有开放合作方能破解全球性环境难题。

更深层次看,“小湘”的全球亮相,恰是对世博主题的生动诠释。当“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成为世界共同愿景,江豚这一对环境极为敏感的物种,正是衡量“生机”的天然标尺。

湖南活动周首日:湖湘魅力“圈粉”多国友人

湖南卫视新闻联播微信公号报道,在湖南活动周首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表示:“湖南是自然文化的宝地,日本朋友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篆刻在岳阳楼上。期待双方以世博会为平台,一起努力,把交流走得更深,把纽带拉得更紧,把共赢做得更大。”

日本滋贺县政府知事三日月大造说:“(湖南)在世博会上展示了悠久历史和先进技术,不光面向我们日本人,也面向世界各国游客传播中国魅力。”

万博协会海外新闻部课长代理松田博和说:“这次一定是很好的桥梁,之后很多人去湖南,然后湖南很多人在日本,密切交流,(有)更多企业的合作,一起合作工作机会。”

8月6日,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现场,瑶族长鼓舞火热展演。(图/长沙红网视频截图)

湖南广播电视台记者向星介绍:“来世博会中国馆,就能开启一趟湖湘文化之旅。在中国馆南广场入口处,正在表演的是常德丝弦,接来下登场的还有瑶族长鼓舞,他们以‘非遗剧场’的形式进行巡回演绎,让湖湘韵味绽放在世博会的舞台。进到场馆之后,除了常设的展览,湖南带来的40多件非遗作品也精彩亮相。我们来现场看看,湘瓷国大师现场正在表演传承千年的湘瓷非遗技艺,还能够通过绘瓷、书法、绘扇等进行互动。中国女书艺术创作大师就亲手教学,邀请现场的观众嘉宾,写下女书的福字。”

一名日本游客说道:“刚才体验了这个书法,感觉教我们的女老师,活泼而且很有活力,想去湖南省旅游,无论如何想去一下。”

还有意大利游客说:“太棒了!能了解到中国文化。这个经历非常好,很开心!”

一名葡萄牙游客表示:“数字化、新技术固然重要,但传承文化遗产也同样关键。因此,我也希望将未来的数字化与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融合起来。”

永州摩崖石刻与潇湘八景的千年对话

永州发布报道,6日下午,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举办“潇湘会客厅•湖湘文化专场”,以《潇湘印象》为主题,邀请中日学者共同探讨永州摩崖石刻与潇湘八景的文化价值,展现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东亚文明互鉴的成果。中方学者与日方汉学家道坂昭广、小峯和明等参与了此次对话。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湖南活动周6日举办“潇湘会客厅•湖湘文化专场”。图为中日双方与会代表合影。(图/永州发布)

湘南学院教授张京华以《贯通湖南的“金石之路”》为题,介绍了永州摩崖石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永州现存摩崖石刻2100余方,其中7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在中国罕见。位于祁阳的浯溪摩崖石刻是永州最具代表性的摩崖石刻,始于唐代元结的情有独钟,开辟了“三吾”文化。

如今,浯溪现存石刻505方,楷、行、草、隶、篆字体俱全,成为中国南方现存最大的露天摩崖石刻群。永州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全球首座摩崖石刻数字博物馆,推动文化遗产“云端永生”,并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冉毅以《走向世界的“潇湘八景”》为题,讲述潇湘八景的文化传播历程。日本学者小峯和明从东亚视角探讨了潇湘八景在琉球、朝鲜等地的艺术演变,展现了湖湘文化的广泛影响。京都大学教授道坂昭广则分享了《元结与湖南》,揭示唐代文人在永州的文化足迹。

永州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成效显著,投入4000余万元人民币实施摩崖石刻保护工程,推出“石刻研学之旅”旅游线路,打造“千年打卡胜地”文旅品牌。2021年,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引发广泛关注。同时,永州积极推动潇湘八景的国际传播,通过学术研究与文旅融合,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胡代松总结表示,潇湘会客厅是展示湖湘文化、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平台。永州摩崖石刻与潇湘八景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为两国在文化创意、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路径。

活动最后,学者们合影留念,为这场千年文化对话画上圆满句号。未来,永州将继续以文化为桥,推动国际交流,让世界听见潇湘声音。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