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8月启幕!日本队入驻“冰丝带”
- 1754042400357
- 来源:亚太快讯
当地时间7月30日晚,中国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熊猫眼”开启。(图/中新社)
由北京市政府、北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亚太机器人世界杯国际理事会联合主办的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核心的综合性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以下简称“运动会”),将于8月14日至17日在位于中国北京的国家速滑馆(俗称“冰丝带”)盛大启幕。当地时间7月30日晚,作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的核心场区的中国国家速滑馆(俗称“熊猫眼”)正式亮灯,“熊猫眼”成为象征着“冰丝带”创新精神与北京奥运遗产延续的新地标。目前,首批外国参赛队进驻国家速滑馆机器人实训基地,观赛门票将于近期通过各票务平台开票。
探访运动会比赛场馆:“熊猫眼”亮灯
综合中新社、北京千龙网、北晚在线、上海财联社报道,作为全球首个涵盖“体育+艺术+应用”的全维人形机器人赛事,本届运动会将秉持公平竞争、开放创新、安全可控、产业联动的原则,鼓励参赛团队以创新技术突破运动极限,以跨学科协作探索人机共生的无限可能。
运动会举办在即,为赛队提供产品测试、数据采集、技术验证等多项保障的“冰丝带”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不断完善。而“熊猫眼”近日点亮,也标志着该运动会开幕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当地时间7月30日晚,赛队在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实训基地“熊猫眼”进行机器人调试。(图/中新社)
“熊猫眼”位于“冰丝带”西广场下沉庭院。运动会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北奥集团董事长赵东伟当天介绍,“熊猫眼”结构体系采用测地线穹顶,整体直径32米、穹顶高度12米,外部覆盖与“水立方”外立面材料相似的ETFE膜。
据悉,该穹顶采用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材料建设,易于拆卸,可以实现100%装配式建设和100%回收利用。
赵东伟称,运动会将举行全球首个全程由AI自主完成的5V5人形机器人足球赛事,“熊猫眼”是专门为该赛事打造的,场地内部设有专业转播灯光和体育照明灯光,最大限度保证机器人的识别,同时精确调控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确保机器人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之所以被称为“熊猫眼”,是因为其穹顶呈现出半球形的造型,在周边建筑的搭配下,非常像熊猫的眼睛。点亮后,轻盈通透的穹顶搭配动态LED照明系统,在夜幕中科技感十足。其内部设有一块机器人5V5足球比赛场地,长24米、宽16米,周边还有技术支持区和观众席。
机器人5V5足球赛是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重要赛事之一。“熊猫眼”点亮当晚,RoboCup巴西全球总决赛冠军清华火神队与亚军队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在此开展赛前训练,这是“熊猫眼”迎来的首场训练赛。
记者从高处俯瞰,“熊猫眼”整体呈半球形,所用材料具有很高的透光度,动态LED照明系统不断变换色彩,在远处也能清晰看到场内动态。
“此前的3V3只有一个机器人是‘队长’,5V5则需在不同机器人间切换该角色。”清华大学火神队队长罗长盛介绍,相较于此前的2V2和3V3,5V5的难度提升了好几档,对赛场的要求也更高。团队正在研究5V5的算法配合策略,以更好实现机器人在站位、传球和攻防等方面的协同。
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队长杨可畅参加过多种规模的机器人比赛,他表示,本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场地、技术支持很到位,机器人设备维护处理很及时。此外,场馆的网络很快,亮度、温度、湿度控制得都很适宜。
赵东伟表示,“熊猫眼”建设统筹了赛前、赛中以及赛后场馆的综合利用。未来,这里不仅能举办各类机器人赛事,还将打造成研学基地,在赛队训练、数据采集、产品测试、技术验证、公众科普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助力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
训练场扩容,多赛项测试启动
除了当日开启的“熊猫眼”,实训基地室外足球配套区域已投入使用近一个月,每天大概有15支至20支球队前来训练。赵东伟说,考虑到训练任务相当饱和,组委会决定再额外搭建一处训练场地,为赛队提供充足的训练场所。
此外,田径赛和场景赛的测试训练也已开启。“冰丝带”主场馆即将进行赛道的铺设工作,预计8月5日前后完工,届时将具备比赛条件。
本届运动会赛项涵盖田径、足球、舞蹈、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武术以及多场景应用等。
首批外国赛队进驻实训基地
作为全球首个为人形机器人组织的综合性竞技赛事,运动会目前已吸引海内外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支队伍报名。
7月21日和22日,来自葡萄牙、日本、阿联酋的参赛队伍已相继入驻国家速滑馆人形机器人足球实训基地,开始机器人足球项目的赛前训练,积极备战。
作为本次赛事的运营方,北奥集团组建了经验丰富的赛事运营保障保障团队,为各参赛队伍发挥最佳水平奠定良好基础,确保赛事竞赛工作圆满顺利完成。
由北奥集团运营管理的人形机器人足球实训基地位于“冰丝带”场馆南广场,已于7月初正式投入使用。该基地具备多支队伍同步训练的承载能力,能够全面保障海内外参赛队伍的训练需求,为赛事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首批参赛队伍率先开始赛前训练,后续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队伍陆续入驻,多项目训练也将全面展开。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