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西泠印社“守社人”吕国璋辞世,享年99岁

  • 来源:亚太快讯

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离休干部吕国璋先生于2025年7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99岁。

吕国璋擅书法、绘画、篆刻,书法师从沙孟海先生。其作品笔墨厚实,结构稳密而有气势,笔力雄健又丰神挺秀。其作品多次在中国参加全国性展览,广为海内外各地机构收藏,并多次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访问、交流、展览、讲学,受到热烈欢迎。吕国璋主持西泠印社日常工作40余年,为印社的保护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吕国璋。(图/杭州《都市快报》)

危险困顿中打磨绘画技艺

综合西泠印社社委会社团事务处官网、郑州正观新闻、杭州《都市快报》报道,1927年,吕国璋出生在上海,自幼酷爱书艺,194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艺专(即今天的中国美院)雕塑系,195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1963年进入西泠印社系统工作,1979年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200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他生前常居杭州。

他在自述写作中这样写道:“中学毕业,升不起大学,读不起私立美术学校,只得以做事来换取生活(因为家里人多),经过多方面的曲折周转,才得以在晚上进苏州美专去画石膏,为了吃饭白天做事,为了学习晚上去画石膏。那时呀正是敌伪统治的时候……时常要停电,为了防止飞机侦察,晚上门窗都得遮掩,如果被发现有灯光透出,就得被抓进宪兵司令部拷打,因此我们的学习是危险的,是困苦的,而且也是孤独的。最初有两个同学画,最后仅存我一个。教师、同学什么都没有。但就在这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光里,我打下了一切绘画的根底——素描。”

在那样危险的情况下,吕国璋还继续画画,倘若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对美术的热爱便很难支撑。浙江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显示,他各科成绩屡屡排班级第一,后来成为知名书法家、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吕国璋素写《宝石山》。(图/杭州《都市快报》)

吕国璋曾经是杭州市江城中学首任校长,也曾担任过杭十中的教导主任。

“活到老,学不了”,这句话,曾一直被吕国璋挂在口中。在亲近的人眼里,离休在家的他,即使到了90岁,也是每天早上7时半起来,晚上12时半睡觉,除了午睡,其他时间都用来写字画画。“我每天都有自己的计划,90多岁了,我还在努力向前赶超,不肯落在别人后面。”他曾说。

吕国璋与西泠印社的不解之缘

解放后,吕国璋被分配到杭州的中学当校长,之后的10多年时间里,吕国璋都在从事教育工作。1963年,西泠印社恢复,吕国璋被组织调到西泠印社工作,任秘书长职务。1979年,他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2003年起任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刘江曾感慨其劳苦功高,沙孟海也曾评价:“印社工作,吕国璋搞得很辛苦呀!”

“西泠印社是一个专业机构,在管理社内事务的同时,我学到不少东西。当时,古董店、古籍书店并到西泠印社,我就在工作中学习古代书画、古籍等。与此同时,我也有更多机会跟沙老等一些老先生学习。这段时间,我的艺术活动主要在学习、领会、体验,并在工作间隙进行艺术实践。”吕国璋回忆道。

在西泠印社里,吕国璋长期向张宗祥、沙孟海、韩登安、陆维钊等名家学习,细心观摩其用笔布局、结构章法和精神气势,体会其中的独特之处。“学习传统,讲究功力,取法多家,融会贯通,终而掺以个人胸襟抱负、艺术趣味,打炼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吕国璋说。

吕国璋多年前描绘荷花的画作。(图/杭州《都市快报》)

取法多家,融会贯通

在紧张繁忙的行政工作的同时,吕国璋仍孜孜不倦地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社内名家荟萃,书法篆刻精品丰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然也得益良多。

吕国璋坚持的学习道路是:“学习传统,讲究功力,取法多家,融会贯通,终而掺以个人胸襟抱负、艺术趣味,打炼出自己的艺术风格。”

离休后的吕国璋仍创作不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谓人书俱老。

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一直到1985年至1986年离休,我才从西泠印社的行政工作中脱离出来,本来百分之二百的时间都放在工作上,没时间搞艺术。我发狠心,要对得起自己,要把时间追回来,将全部的精力转到画画、写字上。时间紧迫,我第一紧要的是恢复原来的西洋画写生基础,每天画头像、人体,写生,增强造型能力。第二是搞书法,在西泠印社时看老先生写字也是较多的,比如沙老基本上是写字的,加上本身我也喜欢写字,就想首先把字写好,我就集中力量学字,学古人的字,王羲之的字帖、魏碑、汉隶书、篆书、金文等都临摹了很长时间。”

吕国璋女儿吕红整理了吕国璋多年前的画作,有许多都是描绘荷花的,用笔恣意,淋漓酣畅。吕红说,老先生走得很安详,“纵有万般悲痛,也知他一生圆满厚重。父亲说学海无涯,而我的思念亦无涯”。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