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过去,存于当下” 在这座博物馆“邂逅”中国非遗
- 1752047667196
- 来源:亚太快讯
在北京中轴线北延长线、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的东侧,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矗立于此。这座2022年建成开放的博物馆如今不仅成为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传承发展的“据点”,更是成为了跨地域交流的“枢纽”。
馆内,持续一年的《气象万千——中国非遗保护实践主题展》展出剪纸、珠算、京剧、送王船等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100余项,600多件(套)展品,涵盖非遗的十大门类。期间还邀请100位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徒现场展演,并通过两条非遗街区、八个体验互动区和十五个多媒体展项,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彰显中国非遗蓬勃发展、万千气象的积极态势。
非遗“来自过去,存于当下”
在传承两千多年的通草花非遗制作技艺体验展位前,有不少参观者围坐在非遗传承人李依凡周围,体验通草花制作流程。通草花是一种以中药材通脱木(通草)为原料,纯手工制作而成的一种仿真花卉,被誉为“永不凋谢的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草花制作技艺也满足年轻人的喜好,注入了现代创意。胸针、发簪、微缩盆景等通草花文创产品让这项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了解并体验制作通草花后,一名观众赞叹道:“真的是第一次知道这个(非遗技艺),真的很神奇很有趣。”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李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自于过去,仍存在于当下。它可能不像文物一样定格在某个历史时期,但它是深入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更为鲜活。”
截至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认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人。近年来,中国一大批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
李妍介绍,中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对非遗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另外,中国还计划在各地建设20余个国家级非遗展馆,各地每年还会组织举办非遗博览会、非遗节等系列活动,促进各类非遗得到更多的关注。
“非遗之家”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这里不仅呈现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性、广泛性以及代表性,更是成为了跨地域交流的“枢纽”。
李妍表示,中国各地的非遗项目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可以带动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地区民众的历史关切还有文化期许。一些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通过在博物馆进行展示,更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促进许多面临失传的非遗技艺重获生机。
李妍说道:“有些非遗项目可能在地理上相距甚远,但是实际上在文化上还是丝丝相牵的。这些非遗项目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进行展示后,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各种思想交流对于促进大家的保护意识甚至传承理念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意在起到一个‘全国非遗传承人之家’的平台作用。”
据悉,如今有很多华侨华人以及外国游客到馆内参观。李妍表示,她经常看到非遗体验处有外国友人带着自己的孩子动手体验,并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问及非遗的历史、文化内涵等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非遗技艺打开对话和交流的空间,开展文明交流互鉴,互相从对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可以学习的方方面面。”李妍如是说。
编辑:万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