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又怂又爽”!中国年轻人爱上“窝囊式旅游”

  • 来源:亚太快讯

这个夏天,中国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批年轻人,已经解锁了暑假模式。坐电梯爬山20分钟登顶,在水深不足1米处躺平漂流,匀速下滑的摆拍式蹦极……这就是最近在中国走红的“窝囊旅游三件套”——“窝囊爬山”“窝囊漂流”“窝囊蹦极”。

“不想辜负夏天,就得明白夏天不是用来熬的,而是用来折腾的。”这届中国年轻人总能找到各种新玩法,在炎热的夏天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刺激、征服与“窝囊”之间,他们选择了“重在尝试,舒服就行”。

“窝囊漂流”视频截图。(图/北京《光明日报》)

体验当“浮尸”的惬意!山东临沂景区的“窝囊漂流”

综合济南齐鲁壹点、南昌大江网报道,暑期临近,“窝囊版”漂流成为中国旅游新潮流。这种漂流不怕翻船、不用划桨,游客平躺在水面上,随着水流漂流。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利山涧景区工作人员6月15日称,景区“窝囊漂流”项目于6月14日向公众开放。该项目利用临沂温凉河的天然河道资源设置,水流平缓、河水清凉。项目为景区“二消”项目,设在浅水区域,水深不到一米,体验长度近200米。

据“利山涧旅游度假区”公众号消息,“窝囊漂流”是一种水上漂流体验,特点是游客按要求穿上救生衣等平躺在水面上,不进行任何划水或跳跃动作,一边“随波逐流”,一边感受景区的自然风景。这种体验强调放松和享受自然,适合那些寻求简单、无压力的水上活动的游客体验,且适合14岁以上的游客,特别是那些害怕水流湍急和高空活动的人。

该公众号还称,对“又菜又爱玩的人来说,它有种当‘浮尸’的平静感”。

“体验人群以青年人为主,年龄太小不行,我们还配备了应急设备和救援人员做保障。”景区经理刘丹丹说道,由于该项目是夏季活动,8月30日前除特殊天气外都正常开放,景区内设有更衣室,游客体验需自备一套换洗衣服。

工作人员介绍:“早上水有点凉,从上午10点到下午四五点左右可以玩,暑期都营业。”

记者观察到,近期,“窝囊版旅游”因更慢、更安全的特性在中国年轻人群体中走红,网民纷纷表示“适合又菜又爱玩的人”。不止漂流,蹦极、过山车、跳楼机等刺激项目都出现了“窝囊版”,兼具刺激项目体验感和安全性的“窝囊游”正在成为一种新潮流。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资深旅游专家张晓国表示,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窝囊漂流”属于逆向思维的运用,迎合市场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也是迎合当前大众常提到的松弛感和情绪价值,它既是一种旅游方式的差异化,也是一种营销手段,包括流行的“反向旅游”等均属此列。

中国多景区推出“窝囊版”蹦极,跳跃高度二三十米

长沙《潇湘晨报》报道,除了“窝囊版”漂流,中国不少景区还推出了“窝囊版”蹦极,与常规蹦极不同,这类蹦极的下落距离较短,有景区发视频称,该项目适合“想玩却又不敢跳”的游客,系列视频发出后,引发网民热议。有网民表示“这我可就敢跳了”“朋友圈专用版”……不过也有网民询问“还有没有更怂一点的长度”。

7月8日,媒体记者以游客身份拨打多家蹦极景区电话了解到,“窝囊版”蹦极的跳跃距离在二三十米左右,价格几百元(人民币,下同)不等,亦有景区将“窝囊版”蹦极作为游客体验项目赠送。

辽宁一个蹦极景区的工作人员称,他们常规的蹦极价格是300多元,窝囊版则为100元。“窝囊版本的距离很短,就是跳下去后,慢慢把你放下去。”

另一名浙江某蹦极景区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的“窝囊版”蹦极所用的绳子是正常的蹦极绳,只是绳子长度较短,可能只有刚跳下去的一瞬间速度较快,安全还是有保障的。

“窝囊旅游三件套”为什么让中国年轻人着迷?

北京《光明日报》报道,“窝囊”曾是一个贬义词,而如今“窝囊文学”在中国走红,“窝囊废”赛道演员爆火,年轻人喜欢的“窝囊风”要义究竟何在?

答案可能就是一种“又怂又爽”之感。特别是在快节奏生活下,它提供给年轻人一个释放的契机,也在宣示一种情绪价值:哪怕是最刺激的旅行,也可以是由年轻人自主掌握的、舒适的,旅行的意义应该回归最原始的目的——放松身心。

湖南省张家界天门山景区观光扶梯。(图/济南海报新闻)

这样看来,这种“窝囊”反而有种“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新潮感,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反向旅游”呢?

而今,“反向旅游”的形式更加丰富了,这都在提示着人们的旅行需求已不同以往。长江后浪推前浪,到底是什么变了?也许是人的观念,也许是年轻人的精神追求。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成长于网络时代,是追逐网络潮流的主要人群,他们热爱第一时间分享、追随新鲜事物,也更加注重自我、独立和个性。窝囊旅游“又怂又爽”自带话题性,有一种“自嘲式”的快乐,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恰恰是一种“发朋友圈丢人、但自己爽翻”的社交货币,不仅解压,而且能获得极强的社交认同感、极自我的个性标签。

不少博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了“窝囊版”漂流的视频,被网民评价“有电视上古代弃婴的感觉了”“看起来更像是放生”,令人忍俊不禁。社交网络时代的反差感、种草式传播提供了“窝囊旅游”走红的土壤,也让这种曾经被压抑的需求被看见。

做身体、时间的主人,不必非得挑战极限,“窝囊旅游”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趋势永远在变,更新换代起来也快了,特别是最近朝着“放松”“悦己”“反差”的转向,值得中国旅游市场甚至整个消费市场关注。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