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啦!他用京味儿风筝装点“天空之城”
- 1751964747715
- 来源:亚太快讯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贯穿古都南北,其中,数不清的古代建筑与中轴线的“原住民”北京雨燕,共同构成了北京传统文化的灵动音符。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贯穿古都南北,其中,数不清的古代建筑与中轴线的“原住民”北京雨燕,共同构成了北京传统文化的灵动音符。北京金马派风筝则像串起这些音符的五线谱,汇聚出一曲交响乐篇章。
而把这曲交响乐弹奏起来的,正是北京市东城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马派风筝代表性传承人、风筝艺术大师吕铁智。
“放风筝就是以天为纸”
自1984年拜师学习,吕铁智40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沙燕风筝技艺。“北京沙燕家族各有特点,其中点缀的图案也各有千秋。因此,寓意各不相同。比如,一只肥沙燕,配上五个红色的蝙蝠,把它(风筝)放飞到天上,就应了老北京一句吉祥话叫‘洪福齐天’,每个风筝都有其吉祥寓意。”吕铁智手拿风筝说道。
吕铁智作为金马派风筝的第三代传人,师从风筝大师关宝翔,他说:“我师傅说,放风筝就是以天为纸,就好像在天上画画一样。”
“以天为纸”,这四个字也被他用做微信昵称,亦是人生座右铭。
从选竹劈料开始,吕铁智系统学习了风筝制作的扎、糊、绘、放技艺,掌握了传统沙燕风筝的做法。吕铁智介绍,扎,就是扎骨架,多是取一年陈竹,留皮去瓤,制好上膀条、下膀条、门子条和两根腿条,经过一番烤制,5个部件才能严丝合缝地组成四平八稳的骨架。“如今也有改用现代材料的,但对比例、弧度的要求依然要遵循传统。”吕铁智解释,糊和绘就是将纸面裱糊在骨架上并进行绘画,“放,就是试飞,要飞得好看”。
在吕铁智的工作室,沙燕虽然是不可替代的主角,但他也掌握了凤蝶、鹰、龙等30多种风筝的制作技艺。除此之外,吕铁智还致力于恢复许多风筝传统放飞玩法。比如一种复杂的蝴蝶形状的装置,这种装置用北京话叫“碰儿”,通常都是蝴蝶形状,具体玩法就是,风筝放飞后,将它挂在风筝线上,因为风的作用,这个叫“碰儿”的装置会顺着线滑到空中的风筝上,碰到风筝时,“碰儿”的蝴蝶翅膀就合上了,没有风的阻力,因为自身的重量又滑下来。
吕铁智说:“现在很多老人去世以后,也把有的记忆带走了,我根据师傅的讲述,来把它恢复,就可以让更多的风筝能被放飞到天空中,让更多人看见。”
把北京中轴线画到了风筝上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另一个灵动音符,罗布其中的古代建筑群怎么能缺席?作为非遗风筝大师,吕铁智也把一座座城楼,一座座殿宇画到了风筝上,放飞到空中。
从古至今,风筝多以鸟兽昆虫为主,以建筑作题材的风筝颇为少见。吕铁智说:“我为了助力(中轴线)申遗,就做了这个空中的中轴线,就是我把它穿成一串放起来。”
在尝试建筑题材的时候,他选择了中轴线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永定门、钟鼓楼和正阳门。在设计中轴线城门风筝的时候,前两版都是按传统方式以平面形制设计,最后两版则是以立体形制设计。
比如,永定门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过去主要是防御外敌用的,现在则是北京文化地标,这个城门就是打开状态,通过这款开放的永定门风筝,可以看到新北京的现代风貌——中国中央电视台CBD新址、鸟巢以及水立方,仿佛像是穿越时空,从历史走进现代,别有一番风趣。
金马派风筝“飞”到了日本
作为这曲中轴线交响乐的“演奏者”,吕铁智并不安于只在中国“演奏”它们,还将金马派风筝“放飞”到了海外。
吕铁智说,技艺不光得有传承,还得有发展。因为风筝,吕铁智走遍了全球25个国家和地区,走进了大中小学校园。
日本也有放飞风筝的传统。吕铁智说:“日本的风筝非常大,我见过最大的一只,得有两面墙那么大,都是竹竿组成,相当壮观。”
吕铁智曾在日本交流过两个月,期间,他还给日本的三越百货公司做过一只龙风筝。他用竹子扎成龙的头,然后再制作一节一节的身子,这只庞然大物,最后被三越百货公司挂在了商场里,引起日本消费者们的围观和赞叹。
最后,吕铁智也由衷感叹:“以前我觉得风筝就是一个玩意儿,后来我感到这是一种责任,特别是我师傅去世以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就是一座桥梁。”赵炳楠/文
编辑:赵柄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