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专家上海共话“数字课堂”新未来
- 1747390594068
- 来源:上海上观新闻
近日,“ai时代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中日比较的视角”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教育学院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技术实验室承办。
日本教育信息化振兴会会长山西润一、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技术实验室主任董玉琦先后发表演讲,之后两位专家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何以落地:背景、问题与研究”展开对谈。
山西润一是富山大学名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日本教育信息化振兴会会长、日本文部科学省学校数字化转型战略顾问。曾任日本教育工学会会长、日本教育工学协会会长、富山大学副校长等。
董玉琦担任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学习技术实验室主任、教育技术学学科负责人。兼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学科规划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AI时代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中日比较的视角”论坛9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图为论坛现场。(图/上海上观新闻)
“个性化”成为日本教育变革的注脚
“自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之初,个性化学习就已成为教育变革的一部分。”山西润一介绍,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19年开始推进“giga school”计划,不断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学校数字化教学应用指导,呼吁实现“一人一终端”,让教师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因此,“个性化”也成了日本教育变革的生动注脚。此外,日本开展并推行了个性化与协作式一体化学习的新政策。
giga即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意在通过配置1人1台数字终端设备及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为包括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适应个性化发展、更能培养素质及能力的教育环境。
山西润一说:“我们处在人人手里都有工具的时代,目前连小学生都在使用AI,生成式人工智能已在日本中小学教学中普及。”在日本的教学实践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山西润一介绍了日本校园里的人工智能应用方向,包括以下方面。
信息检索与提供:提供各种话题的信息,并回答问题。例如,可以详细描述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等。
语言翻译和学习支持: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支持语言学习。可以用包括日语在内的多种语言回答关于语法和表达的问题。
创意内容生成:支持诗歌、故事创作,创意活动头脑风暴。例如,它可以帮助学生构思短篇小说或诗歌。
回答技术问题:为解决编程问题和技术问题提供支持,进行代码示例和算法说明等。
日常生活支持:提供食谱建议、旅行计划、购物建议等日常生活信息。
“giga school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在日本产生了个别最优学习的概念。”山西润一解释,“个别最优学习”可分为教师“指导的个别化”和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前者是指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性及学习进度、掌握程度等,提供灵活的教学方法;后者是教师指根据学生的兴趣、未来职业的方向等,提供适合每个孩子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题的机会。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位置在哪?山西润一指出,“人工智能是一个聪明的助手,但有时也会出错,需要人类教师成为学生打开新世界的一把钥匙。真正和学生接触的还是教师。脱离教师,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很难实现。”他认为,大多数教师照本宣科,好的教师讲解通俗易懂,而真正伟大的教师正在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
生态化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样态
“近年来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逐渐兴起了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我们称之为‘学习技术’研究范式。”董玉琦介绍,该范式的内涵是关注学生、理解过程、善用技术与形成文化。
学习技术(ctcl)即研究者在文化(culture)视野下,将技术(technology)、学习内容(content)、学习者(learner)相统合,强调教育技术学研究需要回归到教育本身,立足学习者的发展规律,解释技术促进学习的机理,从而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促进学习技术理论的迭代与发展。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技术实验室主要围绕“技术促进学习”的视角,从“认知”“情绪”“思维”三个方向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尝试解决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
“教育创新的逻辑起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本特征是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以社会化学习为基本、以生态化学习为基准。其中,生态化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样态。”董玉琦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人工智能和教育改革之间,如果有一个抓手的话,可能是数据。没有反映主动的、对话性的深度学习的多源数据,人工智能很难有较大的作为。”董玉琦指出,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投入大而回报低,扭转这一状况的根本策略在于加强基础研究与顶层设计。
“我们实验室基于教育创新+人工智能的理念,依托‘认知起点’这一原创性概念,深入学科教学课堂十余年,特别是近期的‘AI学伴支持个性化协作式学习’教学实验,实现了一定范围的大规模因材施教。”董玉琦表示,后续将基于前期的理论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习系统开发两方面开展研究,使得教育数字化转型真正落地。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