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湖北云梦考古发现50周年 日本学者揭秘睡虎地秦简“草隶”

  • 来源:武汉极目新闻

5月12日,“云梦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历史、文字与书法的当代价值”学术报告会在湖北云梦举行。

适逢云梦睡虎地秦简考古发现50周年,本次活动以书法视角助力新出土材料的活化利用,全面解读云梦秦简的学术与艺术价值,以学术研究推动当代书法的繁荣发展,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新的学习范本与艺术视角。

“云梦秦简: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历史、文字与书法的当代价值 ”学术报告会现场。(图/武汉极目新闻)

来自中国各地市县书协的120多位负责人齐聚一堂,另有中国书协会员、高校师生等近两千人线上参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陈振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辉,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陈伟,日本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横田恭三,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柳洋,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松长,《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郑州大学书法学院教授李刚田等专家学者做主题报告。

陈振裕以《试论云梦睡虎地秦简》为题,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汉承秦制等角度阐述,解说了秦统一文字背景下,秦隶成为标准字体的可能,汉隶则在秦代已广泛使用的秦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最终形成汉代通行使用的汉隶。

方勤以《云梦考古所见的秦统一与汉对秦的传承》为题,从云梦的历史、地理、交通环境以及简牍文本内容等角度,介绍出土文献中既有反映秦统一前秦楚交战的状况,又有家书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既有秦统一后的法律体系,还有秦始皇行游经过云梦的记载。

王辉以《秦文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价值》为题,根据秦文字的历史演变,谈到与六国文字相比,秦文字最大特点在于每一个字的构形、单字中组成部件的位置、通假字等都相对固定,为记录语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为交流、识读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横田恭三在《草隶的真相——以睡虎地和里耶简牍为中心》的报告中,从草隶的发展谈起,结合书写现象,阐述了率意笔画并非个人的书写习惯,而是多个书写者共有的现象;不是偶然出现在一枚简牍中的个别字,而是整体简牍中都有。

陈伟在《“旁行”——关于简牍中的分栏书写》中,根据云梦秦简中的分栏书写现象,谈到简牍书写的基本行款是通栏竖行,即从上端开始,垂直向下,直到底端。简牍中也可见另外一种书写格式,即将简牍从上而下分成几栏,文字大致是在各栏中竖行书写。

柳洋在《秦文字笔法的形成及秦系文字用字习惯——兼及睡虎地简中部分时代用字特征》中谈到,秦文字较之东土文字,除了皆知的变圆转为方折外,能发现秦文字的起笔增加了“裹锋”的动作,而部分首笔则呈现了“波磔”的萌芽,这两个特点皆是隶书笔法的特点。

陈松长以《云梦秦简的书法史价值》为题,从秦墨迹文字书写的多样性和风格的演变等方向,介绍到云梦秦简均为墨书简文,文字的书写性和书法的趣味性前所未见。其形制和式样,以分栏抄写、双面书写、书写与图表相结合等多种格式,显示了秦代墨书简文书写章法的多样性。

李刚田以《云梦秦简创作谈》为题,结合当代书法创作的现状,讲到以云梦秦简为蓝本的书法创作并不是单一化的个案,而是一项书法创作的“系统工程”,不是机械地对原范本的形象模仿,而是在对秦简的具体形质的摹仿中,以自己丰富的知识与创作积淀为支撑来进行主动的、有一定创作理念的、具有原创性的书法创作。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丛文俊主持报告会并作学术总结。他称,睡虎地秦简是当时的日常书写。从秦简往上追,有一个书写性简化的主线,从甲骨文开始,就是这种经过漫长时间的简化书写成为书体演进的基本动力。当代书家有必要“重塑经典”。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