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从country walk到赶大集:中国Z世代迷上乡土烟火气

  • 来源: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首日,有300多年历史的山东青岛泊里大集人头攒动。赶集的人群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举着手机穿梭在摊位间,用镜头记录下杂粮煎饼、糖炒栗子的香气,也捕捉着剃头匠的推子声、非遗手艺人的手腕翻转……

做赶集攻略,打卡“网红”市集。如今,越来越多中国年轻人涌入农村大集。“走,去赶集!”这个颇显“古早风”的句子成为新潮邀约。打开社交媒体,“country walk(乡间漫游)”“县域旅游赶集打卡”等话题热度攀升。传统乡土商贸形态,正与新一代消费者碰撞出耀眼火花。

年轻人的“赶集热”并非偶然。对于一些习惯了网购、外卖的“Z世代”中国青年而言,集市是只在课本、影视剧中出现的“熟悉的陌生场景”。当他们实地来到集市之中,原本文字、画面中的情景有了真实触感,也在讨价还价的互动中重新发现人际交往的温度。

一位网民在笔记中写道:“扫码支付时,摊主大姐顺手塞给我一把瓜子,这种意料之外的温情让我感动。”在集市烟火气中感受真诚和热情,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年轻人提供情绪价值,使其享受一场“反emo”的“精神按摩”。

物全价美也是青年“赶集热”的重要动因。“不是商超逛不起,而是大集更有性价比”,随着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愈发理性,便宜实用的乡镇集市稳稳打在了消费“甜区”,契合他们“既要品质又要节俭”的消费观。乡镇集市还拥有产品种类丰富、所见即所得等特点,一次赶集实现吃喝玩乐一站式配齐,获得感“爆棚”,年轻人自然忍不住“买买买”。正如一条社交平台热门帖中说的,“没有一个年轻人能空手离开大集”。

集市不仅是中国当代年轻人体验乡土风情的场域,对于农村民众而言,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民生日常。河北石家庄南佐大集单日客流量可达数万人,宁夏银川金贵大集年交易额超1亿元(人民币,下同),湖南益阳传统竹编通过早市实现热销乃至走向海外——这些数据与案例印证着乡镇集市发展的潜力与活力。传统市集在年轻群体中的“出圈”,恰逢乡村全面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要在利用好集市现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改造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商务部等多部门印发《关于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动批发零售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计划》,明确以“千集万店”改造提升为抓手,到2027年改造5000个乡镇集贸市场和5万个左右农村便民商店。这既是民生工程,更是经济棋局,将推动乡镇集市以更规范、便利且多元的形态焕发生机。

浙江台州亭旁大集依托非遗民俗文化,力促文旅融合、农旅携手;海南多地开设各类文创集市,售卖地方民俗创意产品——集市不再只是交易场所,更演变为沉浸式文化剧场。这些创新实践表明,集市的改造提升需坚持“特色化”而非“标准化”,既要保留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也要注入时尚创意的年轻态。

年轻人与传统集市的“双向奔赴”表明,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的乡土空间,从未真正远离。今日大集升腾的烟火气中,既有对传统的回望,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