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非遗新生代:从乡村工坊到国际T台的“中国密码”

  • 来源:亚太快讯

“文化因多样性而富有魅力。非遗正是人类创造力与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近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王晨阳在杭州参加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期间接受媒体专访时如是表示。

当下,一股青春热潮正席卷中国非遗传承领域,越来越多中国各地的年轻人走进非遗、爱上非遗。

点亮乡村振兴路‌:年轻人成中国非遗工坊“掌门人”

在贵州、云南、海南三省的多家非遗工坊,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是如何再次“火热”的,这些可爱的年轻人又是如何通过非遗成就自我、成就乡村的?

综合中新网、北京《中国青年报》、央广网、人民网、长沙晚报掌上长沙等报道,贵州黔西市化屋村返乡青年、苗绣传承人杨文丽引入专业设计师团队,创办苗绣工坊,通过“直播+非遗”模式实现年销售额280万元(人民币,下同),带动63名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非遗工坊带头人杨文丽正在准备直播。(图/北京《中国青年报》)

杨文丽在保留苗族传统图腾基础上开发时尚日用品,产品远销海内外。该村14家非遗工坊已开展技能培训200余人次,昔日“悬崖村”变身创业热土。

云南鹤庆县“李小白”银器工坊创新转型,将传统银器工艺与现代茶具结合,产品远销海外。工坊百名员工中80%为“90后”“00后”,月收入最高超万元,带动当地银器电商增至380余家,年销售额达5.6亿元。

从留守儿童的一声“妈妈”触动返乡,到年轻人带着新技术回归故土,非遗工坊不仅带来经济收益,更重塑了乡村人口结构和生活品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非遗+"发展样本。

非遗传承与互联网融合,正成为中国吸引人才回流、重塑乡村经济的新引擎。

海南省三亚市黎族原始制陶非遗工坊,孩子们在体验制陶技艺。(图/北京《中国青年报》)

非遗新生代: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00后”黎族制陶传承人董佳佳返乡创业,将三亚“鹿回头”传说融入陶艺创作,打造集文创、研学、旅游于一体的非遗工坊。

在海南五指山,“90后”陈孟丽将黎锦纹饰与现代服装设计相融合,通过电商平台让传统技艺走向世界,其工坊开发的黎锦文创产品已拓展至十余个品类。

贵州赤水市竹编传承人、“90后”姑娘杨昌芹创新推出“私人定制”服务,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带动当地非遗旅游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

这群年轻传承人正以创新思维破解非遗传承难题:通过产品迭代、跨界融合、电商赋能等方式,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为中国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他们的实践表明,非遗保护既要守住技艺根脉,更要拥抱时代需求。

注入高校智慧:让非遗工艺闪耀国际舞台

云南鹤庆银器工坊带头人李福明受聘清华、中国央美等高校特聘教师,与海内外院校联合研发产品,其银器咖啡具已成新增长点。

楚雄彝绣工坊与东南大学合作开发240余款产品,联名服饰年销400万元,并三度亮相国际时装周。

中国非遗工坊还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七彩彝绣工坊7成员工为高校毕业生。“00后”陈海燕返乡成为第六代绣娘,其设计的彝绣产品被高校收藏并作为外交礼品。目前,楚雄彝绣年产值达11.3亿元,带动6万绣娘人均年收入4万元。

通过“高校智库+非遗工坊”模式,传统工艺正突破地域限制,在保留文化根脉的同时实现国际化表达。当年轻人带着创新思维回归,非遗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支柱,更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中国名片”。

来自北京的600余名师生5月8日在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开启一场深度的非遗研学之旅。(图/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湘”遇张坊镇:北京学子的非遗研学之旅

5月8日,来自北京的600余名师生跨越1200公里,到达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上洪村,开启了一场深度的非遗研学之旅。在湖南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浏阳手工竹纸工坊,学生们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预备生”的身份,跟随老匠人赵尚兵系统学习古法造纸技艺。从楠竹选材、浸泡发酵到抄纸焙制,完整复刻千年古法工序。

北京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千年造纸智慧,见证“百家帮厨”的淳朴民风,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这场横跨京湘的文化接力,既是“引客入湘”战略的生动注脚,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验。正如张坊镇负责人张波泉所说:“这样的研学不是终点,而是打开湖湘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深圳寻乌携手共建非遗工坊

当传统非遗技艺遇见现代产业帮扶,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江西赣州寻乌县精彩上演。

5月6日至7日,由深圳市多家政府机构与寻乌县政府共建的“深寻非遗工坊”多个项目陆续开班,为寻乌县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相关课程涵盖客家木雕、皮具制作及竹编技艺三大非遗项目,由传承人授课,计划培训150名学员,助力培养“新农人”。

该项目引入深圳设计、市场资源,推动非遗产品产业化,打造文旅目的地及研学基地,探索“非遗+文旅”融合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据悉,深圳企业将全面升级工坊生产条件,开发创新产品,建设数字化平台,实现“守着家、抱着娃、编着竹篮养好家”的可持续乡村振兴路径。这场深寻携手的“非遗实验”,不仅为当地培育了一批“有技艺、懂创新、会经营”的新农人,更以可复制的产业化路径,为中国乡村打开一扇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新窗口。

“深寻非遗工坊”之一:寻乌非遗客家皮具制作项目培训班。(图/北京央广网)

为何非遗让中国年轻人越来越“上头”?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一传承与展示非遗的重要平台,目前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超千个。

王晨阳以正在该馆展出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展”为例。此次展览展出了北京服装学院等团队多年的研究和创作成果,共计369件作品。

据王晨阳介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观众中,年轻群体占比达60%。非遗缘何能赢得年轻一代的青睐?传承与创新表达无疑是其“破圈”的“密钥”。

“团队以敦煌石窟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查证,根据敦煌壁画或彩塑图像整理绘制的人物服饰效果图和重点图案细节图,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理念相融合,设计出新的作品,获得了年轻人的认可。这也是中国开展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一个经典案例。”王晨阳补充道。

在他看来,当代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认同感,让这种喜爱得以持续,从而激发创造出独具时代特色的产品。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非遗的展示与传播中,不再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主动“下沉”到社会群体之中,以创新形式生动还原老百姓的生活场景,打造传承、研究与合作的文化新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拓宽了传统博物馆的边界,我们让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使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找到共同的主题,交流更加亲切生动、打动人心,文化的认同感和持续感得到提升,互相欣赏尊重也成为可能。”王晨阳如是说。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