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中国各地文旅焕新:非遗活化+场景创新
- 1746428301270
- 来源: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五一”假期,中国文旅市场消费火热,假日经济充满活力。新场景带来的新消费方式,让中国各地游客感受着不一样的出行体验。
在西藏拉萨,人们结伴出游,来到罗布林卡景区的草地上,铺上地毯,围坐在一起,尽情享受假日的欢乐时光。
体验民族风情 变装旅拍受青睐
这个“五一”假期,变装旅拍成为众多游客的热门选择。吉林延吉朝鲜族民俗园这两天迎来客流高峰,游客们穿上具有民当地族特色的服装, 体验到了朝鲜族的民族风情,这也成了当地旅游一大特色。
游客张女士表示:“对我们这个年龄段来说,不像年轻人拼的是颜值,我们就是感受一下民族特色。”
江苏常州:沉浸式体验古今文化奇妙交融
江苏常州的舜山小镇景区,游客穿上自己喜爱的汉服、梳好发髻,加入巡游队伍。(图/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古今文化的奇妙交融,打造多元消费场景,也是今年“五一”假期文化旅游的一大特点。在江苏常州的舜山小镇景区,这里的国风巡游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游客也可以穿上自己喜爱的汉服,梳好发髻,加入巡游队伍。人们载歌载舞,行进在青砖黛瓦的街巷。
工业遗产焕新 催生文旅新业态
这个假期,中国不少地方通过创意改造,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工业遗产悄然“变身”,焕发出新的活力。在重庆,有个被众多年轻人追捧的文创园,它的前身是印制厂。复古工业风与现代潮流文化相互碰撞,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拍照打卡。
重庆市一家文创园前身是印制厂,在“五一”假期受到游客追捧。(图/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游客欧阳女士说:“很有设计感,有很多年轻的元素,非常时尚。”
不只是老厂房焕发新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们将老矿区改造成生态园,还开设了工业研学,可以探秘露天煤矿,走近智能矿山产线,从“黑色煤海”向绿色转型。
假日旅行领略非遗魅力
在旅行中感受和体验非遗的魅力成为不少人在这个“五一”假期的选择,中国各地也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开发出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
在甘肃兰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太平鼓正在火热表演,鼓手们击鼓腾跃、节奏铿锵,豪迈的西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兰州太平鼓表演。(图/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游客薛琳说:“非遗项目不仅是文字上的表述或者是图片里的展示,我切身地感受到了它变成我们街头巷尾能够触摸到的艺术。”
这边太平鼓余韵未散,另一边古彩戏法、临夏花儿、庆阳唢呐等非遗项目轮番上演,让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游客杜柯林说:“没了解过这么多的非遗,看了挺震撼的,还得二刷三刷,一定要再来。”
在河北邯郸赵王印象城景区,太极拳方阵动作行云流水、气势如虹;太极扇表演开合间如彩蝶翩跹,刚劲与柔美交织;太极剑方阵剑光流转,招式间尽显侠者风范;太极推手将太极阴阳相生的哲学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地是河北省省级非遗卢氏太极拳的发源地,近年来“非遗+旅游”的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关注。
安徽黄山的非遗鱼灯表演。(图/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在安徽黄山,当地将徽派古建与非遗鱼灯相互融合,数十盏色彩艳丽的鱼灯在青石板巷与水系之间流转游弋,宛如一尾尾灵动的锦鲤穿梭于水墨画卷之中。游客除了现场观赏非遗鱼灯表演,也可以手举小巧灵动的鱼灯加入鱼灯巡游队伍,共同形成“百鱼绕村”的壮观场景。
在河南漯河神州鸟园,一场非遗八大花火绚烂开演。演出沉浸式还原了开元五年,杜甫和父母寄居郾城,经历百姓打铁花共庆开元盛世的场景。武术、舞蹈、花火结合,打铁花、风火轮、火壶、喷火、飞天凤凰等八大非遗花火依次上演,璀璨绚丽的花火呈现出“铁树银花落、万点星辰开”的景象。
游客杨蕾表示:“当时觉得特别震撼,觉得祖国的历史文化太强大了。 ”
活力乡村游新体验
“五一”假期,各地特色活动精彩纷呈,乡村特色游火爆,拉动假日消费热潮。
郊区户外游热度飙升,成为旅游新潮流。在江西省靖安县宝峰镇,蜿蜒曲折的北河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周边城市的市民支起帐篷天幕,围坐在一起烧烤、垂钓、观鸟,孩子们在浅滩嬉戏,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游客张玲说:“身心很舒服,心胸也很宽阔,小孩也很自由。我们可以拍拍照,也可以放下工作的包袱。”
在乡村游的带动下,今年“五一”期间,靖安县全县883家精品民宿,共接待游客3.01万人次,农家乐营业额同比增长26.4%。
山东泰安:沉浸式体验传统农耕生活
在山东泰安邱家店镇,白天逛百年村落,购农家特产,晚上欣赏烟花秀,再来一场乡村音乐派对,成为不少游客的假日选择。今年“五一”假期,人们还可以在这里体验蒸馒头、做粉皮、压面条等。
山东泰安市邱家店镇农民冯莉莉:每天天不亮就得起来准备干活。这还不到晌午,就已经卖了300多个,看着大家吃得开心,还一个劲儿夸我们的馒头香,再累也值得。
山东泰安邱家店镇的百年村落。(图/中国央视新闻客户端)
坐上银发列车,体验山河慢旅
近年来,注重“慢旅行”的老年人,逐渐成为旅游出行的“主力军”,“银发经济”“银发列车”也成为热词。“五一”假期,银发族们也背起行囊,踏上旅途。大江南北,一列列满载银发族的旅游专列纷纷启程,在山河慢旅中,驶向“诗和远方”。
90年出生的赵华颖是一名旅游分公司的业务经理。在旅游列车出发前,同事间互相叮嘱随团事项,是每趟列车开行前都要做的工作。从业12年,赵华颖跟着旅游列车陪着银发旅客去过很多地方。这个“五一”假期,她愈发忙碌起来。
赵华颖说:“今天有很多人过来签合同,大概有六七份吧。这个数还算比较多的,像“京藏号”和“京和号”属于大团,每个团大概500人。现在叔叔阿姨也比较着急报名,今天都过来签合同了。”
她表示,从曾经的“自带干粮”,到如今的“尝尝特产”;从过去的“99元(人民币)一日游”,到现在的“银发列车12日游”的一票难求,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旅游列车也不断在服务的细节上做功课,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从业十几年来,赵华颖还感觉到,银发列车的开行线路也在不断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游览的城市从最初的“一线一点”到现在的“一线多游”,以前银发旅客喜欢去省会大都市,现在不少地级城市也很受欢迎。
赵华颖说:“我们都会给叔叔阿姨打电话,咨询一下,线路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还有一个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叔叔阿姨会告诉我们一些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还会做问卷调查。”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