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合拍纪录片《唐卡画师之乡》讲述非遗少年的蜕变之路
- 1745809414086
- 来源:亚太快讯
在中国四川阿坝州的壤塘县,一群曾经目不识丁的牧区孩子,通过在传习所十余年的唐卡艺术学习,成长为非遗传承人,带动家乡脱贫致富。他们的故事被中日团队联合摄制成纪录片《天空西藏——唐卡画师之乡》。该片于2021年在日本NHK电视台(下文简称“NHK”)黄金时段首播,创下该台当日纪录片类最高收视率,此后重播8次,覆盖千万日本观众。
2025年4月26日,参会嘉宾在交流发言。(林听/摄)
4月26日,该片日方制片人诺娜、觉囊唐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让嘉以及“凹凸镜DOC”创始人张新伟在北京单向街书店举行映后分享会,讲述该片的幕后故事。
用日本叙事讲中国故事:从“说明书”到“人物传”
“有些中国纪录片团队讲述一个故事时,思路是创作一个‘说明书’,而日本观众想看一个人物引导的故事。”诺娜坦言。
这部纪录片的雏形诞生于2019年,旅居日本的诺娜向原NHK制片人井上隆史推荐了壤塘唐卡,日方团队被这个选题打动,但对诺娜带来的素材提出了更针对性的要求:让故事“动起来”。
“素材里有哪些合适人物,人物身上有什么起承转合?”诺娜提到,“日方团队从几十个TB的素材中找到四百年前的老唐卡和当代唐卡的关联,找到历史人物与成长中的牧区孩子的关联,构成了这部记录片的主线。”
在诺娜看来,中日团队在叙事手法上有不同侧重。“比如中国会强调唐卡的技术价值,矿物颜料的珍贵,制作技艺的繁复,而日本导演删减了这些说明性的、故事性弱的内容,通过第一视角的跟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中日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分镜脚本,几乎24小时进行跨洋连线,日方执行导演带领中国摄影团队跋涉到海拔3285米的壤塘县拍摄,最终在日本制作成片。
为了实现本地化改编,该片邀请了日本知名声优小芝风花配音,配乐选用静谧舒缓的钢曲替代传统的梵音古乐,契合日本观众对“治愈系”作品的偏好。
据悉,该片曾获2023年美国聚光灯纪录片奖最佳纪录长片奖,以及第20届荣誉全球电影大赛最佳纪录长片等诸多奖项。
2025年4月26日,观众在分享会上观看纪录片《天空西藏——唐卡画师之乡》。(林听/摄)
跨海共鸣:寻找人类共通的情感
分享会现场的一位中国大学生观众表示,“之前不了解唐卡是什么,看完特别有共鸣,想到自己的青春,也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诺娜回忆,就职于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一位理事观后曾说,“这些孩子的成长真是太感人了,我一定要和日本的画家一起去中国壤塘欣赏唐卡。”
该片为何受到中日观众的喜爱?诺娜分析,原因有三个方面:唐卡文化的“神秘性”,“他们很难亲身接触到”;青少年成长话题的“普世性”,“我们的故事是不是一个人类共识的故事?大家都关心人是如何被社会塑造出来的”;中国脱贫故事的“时代性”,“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的发展”。
2025年4月26日,日方制片人诺娜在分享会上向观众讲述拍摄过程中的难忘故事。(林听/摄)
有评论认为,该片的启示在于,真正打动日本观众的不是符号化的“东方奇观”,而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对成长的困惑、对自我的追寻,以及文化艺术如何照亮平凡人生。
“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海外需要精品,需要适应价值观的差异,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诺娜在中日文化交流领域中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未来她希望“在前人的脚步后面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文/林听)
编辑:赵柄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