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明灯塔到孵化器:全球专家共议博物馆未来图景
- 1745485712544
- 来源:亚太快讯
“今天的博物馆已不是止于静态保护,而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机构,能助力塑造更加和平、包容的国际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4月23日在致辞中表示,博物馆是人类社会韧性和希望的“灯塔”,架起了通往更包容、更公正、更可持续未来的桥梁。第三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当日在浙江杭州启幕,来自法国尚蒂伊古堡、哥伦比亚国家博物馆、约旦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馆长、专家及相关机构代表等19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多国文博专家走进良渚:“新”与“旧”引文化共鸣
“本次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让我们共同构想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既能够守护历史根脉,又能在当下积极作为,还能启迪更加光明的未来。”奥托内说。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报道,论坛开幕前,多国文博专家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参访,体验AR(增强现实)导览等多项新技术。此行中,良渚的“新”与“旧”,让不少嘉宾产生共鸣。
中外文博专家4月23日在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观看莫角山宫殿模型。(图/中新社)
戴上AR眼镜后,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学术项目主管安瓦尔走到不同藏品前,便能看见相应的空间视频介绍。她伸出右手,展品还能“躺”在手心,甚至拿近、放大。“我不需要积累任何相关历史知识,就能通过这副眼镜清楚地了解良渚的故事。”
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为更好传承、保护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引入多项新技术,前述AR导览正是其中代表。
这一应用也令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馆长曾美君颇感兴趣。“我们也在推动博物馆引进AR相关项目。这次亲身体验后,我对这个计划更有信心,希望早日能把AR眼镜带给新加坡的观众。”曾美君表示,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还计划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搜集观众的观展题材喜好,推出更多元的展示项目。
良渚的新鲜一面引人关注,与其有关的古老遗迹和文物也唤起了参观者的“熟悉感”。
约旦博物馆馆长伊哈卜以良渚玉钺为例介绍:“它的造型像斧头,在约旦的悠久历史中也能找到类似工具,用来狩猎、挖掘,不同国家间的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我还看到古老的中国人民如何做出伟大创新,应对大自然的多样挑战。良渚的水利工程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先民,在数千多年前的中东同样创造了集水系统,设法在沙漠搜集水。”
菲律宾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杰雷米认为,良渚在游客管理、公众教育、社区互动和安全保护方面的经验值得其学习。“在国际会议上,我们总是相互合作、支持。博物馆人随时准备合作互鉴。”
博物馆创新:从历史守护者到未来孵化器
杭州潮新闻客户端报道,当地时间4月23日下午,一场以“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变革性作用:超越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为主题的讨论,吸引了全球100多位博物馆馆长、文化项目策划人和国际组织代表。
当代博物馆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突破传统展示功能,成为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当北京故宫的《千里江山图》化作舞剧《只此青绿》,当博物馆的藏品通过移动集装箱进入西班牙乡村展示,博物馆的创新已超越技术层面,甚至改变着文化生产的底层逻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4月23日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图/中新社)
中国工艺美术馆负责人王晨阳强调,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现代创造力”。
跨界融合重构了博物馆基因。北京故宫编钟与交响乐共鸣,哥伦比亚原住民仪式走进现代展厅,法国尚蒂伊古堡更将爵士乐、花展甚至儿童历史游戏引入19世纪文物空间。
尚蒂伊古堡管理主任安妮•米勒指出,现代博物馆需从“知识传播”转向“体验创造”。这种转型本质是对文化权威的解构——当博物馆成为公众共创的场域,才能真正守护文化多样性。
在可持续发展维度,博物馆扮演着跨界枢纽角色。西班牙通过“女性力量”展览推动公众对话,国际刑警组织则构建全球文物防护网:5.6万件失窃文物数据库和ID-Art手机应用,让文艺复兴时期被盗桌子时隔40年重归故土。
这些创新实践昭示着,当代博物馆既是历史文明的保险箱,更是未来的孵化器——它们用爵士乐唤醒沉睡的古堡,用数字技术延续文明基因,在全球化时代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
当博物馆遇见AI:在数字穹顶下守护文明火种
杭州网报道,人工智能(AI)的兴起,为博物馆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本届论坛上,“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重点。
“人工智能通过比较和研究全球文化遗存,对全球人类文化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智利文化艺术与遗产部副部长卡洛琳娜•佩雷兹•达塔利说,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迁徙模式和文化交流,从而更深入地研究博物馆的藏品。
达塔利同时也担忧,AI技术并不十分完美,人们通过搜索引擎获取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博物馆应促进对人类本质的思考——即培养‘富有同情心且公正的人类’,尊重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平衡。”达塔利说,技术的运用要建立在博物馆的根本属性之上,要让人类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历史与未来使命。
与会嘉宾4月23日合影留念。(图/中新社)
以AI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重塑博物馆行业。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说,中国国家博物馆目前已完成7500件文物三维建模及72万件二维影像摄制,通过“一物一展”数字展厅,观众可多维度体验文物细节。
此外,中国与法国、意大利合作的增强现实展览,如“巴黎圣母院重建”和“卡拉瓦乔艺术世界”,开创沉浸式观展新范式。
在文创领域,AR技术加持的“九龙九凤冠”冰箱贴半年销量突破62万件,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现象级产品。
然而,博物馆数字化当前也面临挑战。丁鹏勃认为,数据安全、虚假信息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都需以国际协作方式应对。他表示,期待参会各方联合建立统一技术标准,共同探索AI导览等新技术提升服务能力。
本届论坛将持续至4月25日,中外嘉宾将围绕“博物馆的演变与变革性角色”“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博物馆作为教育载体与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等主题进行交流分享。论坛将向今年9月在西班牙举行的世界文化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大会提交成果报告。
编辑:无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