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道家思想更受欢迎?外籍学者马思劢给出答案
- 1743061293774
- 来源:中新社
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之作,《道德经》已被翻译成近百种语言,是译本最多的中国文化典籍。“道”“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等道家哲学理念令不少西方学者着迷。在第二届武夷论坛举办之际,美国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员马思劢(Thomas Michael)分享了他眼中的道家哲学智慧。
马思劢(Thomas Michael)近日在北京接受专访。(图/中新社)
当被问及为何对道家思想感兴趣?为何选择来中国高校任教?马思劢说:“我大学时上了一门关于中国文学和翻译的课,读了很多中国诗歌。我非常喜欢诗中描绘的戴着草帽在宁静湖边钓鱼的渔夫形象,后来了解到渔夫有着道家隐士的身份指向。为了更加了解道家思想,我从教授那里拿到一本《道德经》,读完我便爱上了道家哲学,开始深入研究这一领域。”
他还表示,之前在美国时,我花了很多时间去教学,很少有时间做研究。收到北师大的任职邀请,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在中国工作近九年的时间里,通过与业内学者的交流,我对道家思想和中国哲学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感情,这正是我来到中国想要探索的。
比起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否在西方更受欢迎?原因是什么?马思劢称,答案是肯定的。比起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更加内嵌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比如,孔子经常谈到“孝”,这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美德,意味着为父母服务、为祖先牺牲、要传宗接代,而这些想法对西方人来说并不容易理解,这使得儒家思想比道家老庄思想更显得有距离感。
儒家思想更多建立在道德伦理基础之上,而西方人不太关心社会伦理,他们对个人自由更感兴趣。像是庄子总是谈论精神自由,比如《逍遥游》,以精神漫步于宇宙之中。当美国人开始熟悉道家思想时,正值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因此道家思想对于嬉皮士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出于这些原因,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容易被西方人所熟悉和接受。
同时,他也对如何理解道家思想中的“道”有着自己看法。马思劢表示,很多人认为“道”是“常道”,即“不变的道”带来世界和万物,但老子其实是用“恒”来形容“道”。“恒”字与月亮的盈亏有关,想一想月亮的运行规律以及老子的哲学,“道”似乎更像是一个动词而不是名词,“道”不是一个“事物(thing)”,而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事件(event)”,它发生于天地之间以及我们自己的身体内部。“道”就像是无处不在的数万亿个粒子,但它不是物质,而是一种能量,是生死本身。“道”唯一做的就是带来了生命,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关于“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这只是我所喜欢理解的“道”。“无为”是指与生命的流动相一致的行为。尽管有些人将“无为”解释为失败主义、避世主义,但我并不这么认为。道家思想强调生命的至高无上价值,生命本身被理解为至善。因此,道家哲学认为生命应随着自然的节奏与进程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但当人类的欲望与野心介入时,问题就来了,往往会对自然产生负面影响。
马思劢也认为,道家思想也对今天的世界有着启发。尊重、关爱生命,敬畏死亡,这是道家思想对今天世界最大的启示。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太多不尊重生命的行为。有一部分人在权力与金钱的驱动下,不惜伤害他人,破坏地球和人类的福祉。如,漠视动物的生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开采石油;将河流、海洋等自然资源作为牟利的工具。我始终批评这种行为,气候移民的产生便是此类行为的恶果。如今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正在摧毁许多人的家园,使其背井离乡,从而加剧各种与移民相关的社会问题。
编辑:赵柄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