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纤维旧物泥土的艺术? 盐田千春有哲思

  • 来源:亚太快讯

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首次北京个展“静寂之空”于3月23日在红砖美术馆正式启幕。本次展览展出了以中国材料为载体的六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盐田千春早期行为影像作品,为本次展览特别绘制的手稿,及文献图片、影像资料。


2025年3月22日,参观者在北京红砖美术馆欣赏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个展“静寂之空”。(图/卞亚文)

开幕前夕,在展览现场,笔者与盐田千春展开深度对话,在红砖的禅意空间中进行一场关于“存在与缺席”的意义追问。

盐田千春介绍,“空”这个字在日语和中文里都与时空相关,而艺术则拥有突破物理意义上的时空的力量,将不在此时此地之物召回,使其显现于当下。

踏入红砖美术馆主厅,一艘来自河北邢台朱庄水库的废弃木船横亘于地,船体裂缝中生长出一棵绿树,红色丝线如雨丝垂落滋养根系——这是盐田千春作品的装置《生根的记忆》。“这艘船以艺术的形式重生,成为生命轮回的隐喻。”盐田千春在专访中解释。


2025年3月22日,一件名为《生根的记忆》的装置作品吸引参观者拍摄。(图/卞亚文)

红砖美术馆馆长、策展人闫士杰指出,这件作品展示了树从船中生的意象,构建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共生循环。既有“消亡即新生”的轮回观,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枯木逢春”的哲思。

穿过主厅,跨入美术馆内置门廊,藏传佛教门庭装置《通往静寂之门》映入眼帘。该作品以数万根红线撕裂空间,红线穿透实体建筑直指天际,既象征物质与精神的边界消融,又呼应佛家“缘起性空”的智慧。现场观众被包裹在红线的密网中,抬头可见丝线在天光下微微震颤,仿佛触摸到时间流动的肌理。盐田千春坦言:“人们从美术馆的馆门进入展厅,却不能从装置的门庭穿梭。恰似找寻人生的出入口,交织出生命的无常与永恒”。


2025年3月22日,参观者置身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装置作品中参观、留影。(图/卞亚文)

从行为到装置,盐田千春大量使用“纤维”“旧物”“泥土”等超越地域标签的媒材,巧妙地将个体焦虑转化为集体记忆,将文化疏离升华为对人类存在的叩问。

盐田千春的创作游走于“东方基因”与“全球经验”之间。她曾以“盐的结晶”精准捕捉自己跨国身份的流动与凝结。


2025年3月22日,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左一)向媒体及嘉宾介绍自己的展览作品。当日,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首次北京个展“静寂之空”在红砖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以中国本土材料为载体的六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及盐田千春早期行为影像作品,为本次展览特别绘制的手稿、文献图片、影像资料。(图/卞亚文)

“我生长于日本,那里是我的根源。在20世纪90年代末移居德国学习和生活后,我作为亚洲人的特质如盐自水中析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刷中凝结,塑造了我的创作视角。”。

在装置《多重现实》中,空荡的连衣裙悬浮于昏暗空间。盐田千春坦言:“衣服承载个体的记忆、情感与经历,是自我的延伸。”当空荡的衣裙缓缓旋转,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像一场缺席之舞,肉体消失,但仍能从裙摆的运动中感受到其存在。呼应了她对“缺席的存在”的诠释——“事物的缺席并非消亡,而是融入更辽阔的宇宙,重新参与时间的流转,与万物相连。”

展览同时呈现其1999年行为影像《浴室》:艺术家反复擦拭身体,试图洗刷记忆烙印,却徒劳无功。这一行为暗合日本神道中的“禊”仪式,亦折射禅宗“本来无一物”的顿悟。

盐田千春对“空”的诠释跳脱了虚无主义的窠臼。在装置《意识的蜕变》中,悬浮蝶翼与残留体温的床铺重构“庄周梦蝶”的寓言,消融肉身与意识的界限。

闫士杰强调:“她的‘空’非虚无,而是万物依缘而显的自由,如《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种哲学在《时间的回响》中达至巅峰:三块来自北京的天然洞石被黑色丝线缠绕,孔洞中涌出的线状结构翻涌成夜空。石头在东方文化中本是“宇宙的碎片”,《庄子》以石喻道,禅宗借石观心。盐田千春以线隐喻时间对物质的雕琢,观众立于石前,聆听着远古大地的心跳,与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悄然相合。

正如闫士杰表示:“盐田千春的‘空’不属于任何地域,而是对人类存在困境的终极回应。这正源于她在流离中的自我觉醒,在觉醒与疼痛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据悉,本次展览持续至8月31日。今年10月,盐田千春的展览“颤动的灵魂”将巡展至意大利都灵的东方艺术博物馆。文/苏慧子

编辑:赵柄楠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