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美学的数字突围:从《哪吒2》透视中国动画工业化进程
- 1740556435727
- 来源:亚太快讯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票房与口碑双丰收之际,这部承载东方美学的动画电影再次将中国动画工业推向世界舞台。
2月23日,《哪吒2》放映结束后观众走出IMAXGT厅。(图/中新社)
作为影片特效制作方之一,洛阳一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诺文化”)主要制作的哪吒与申正道打斗、鹿童拉弓等画面,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技术攻坚:极限测试中追求完美
鹿童拉弓,箭矢穿透角色的瞬间化为粒子消散,有网友称,鹿童拉弓是“暴力美学”的完美呈现,而在这场视觉奇观的背后,就有制作方之一的一诺文化对技术细节的极致打磨。
“鹿童的箭射穿人物后的消散过程,导演在比较过十几种效果后才最终选定,细节丰富,单帧渲染时间在几十分钟,”一诺文化总经理王丽歌介绍。
相较于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1》),《哪吒2》对于技术的要求可以说呈“指数级增长”,无论是要求模型精度提升300%,还是翻倍增长的毛发解算量,“这种在IP续作中系统性升级全流程的案例仍属罕见。”王丽歌表示。
据了解,《哪吒2》在镜头数量上进行了大幅度提升,由第一部的1800个增至2400多个,而特效镜头在全片中更是超过1900个,占比高达80%。
在镜头量巨大以及超写实特效的要求下,一诺文化团队也秉持着对画面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进行技术方案测试,与导演沟通。
王丽歌认为,从《哪吒1》到《哪吒2》,历时五年的制作周期和规模扩张,本质上是对中国动画工业化能力的一次“极限测试”。
“我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目前《哪吒2》的票房也回馈了这股东方力量秉承长期主义和充分尊重观众的专业心态的力量。”王丽歌表示。
艺术传承:用技术诠释东方美学
在申公豹老家的瀑布水潭,郁郁苍苍的竹林仿若天然修仙场,打斗的动作设计,潭面上的竹桩形态,暗流涌动的每个水滴,都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东方美学韵味,用现代技术创新表达传统文化。
王丽歌将这一视觉美感归功于导演饺子“文化解构再生长”的创作哲学。“导演以《封神演义》为骨,却注入了当代青年叛逆抗争的精神魂魄,这种对传统IP“破与立”的创作理念,正源于导演多年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厚积淀。”
在竹林打斗的片段中,观众可以看到水流随着人物的动作翻滚坠落,3D效果下观看更是极具真实感,“水滴的交互效果与流速确认,我们反复迭代了十几版,尽管镜头只有0.1秒。”王丽歌表示。
在反复迭代中,每一滴水流都融合了流体力学与生物运动轨迹算法,呈现出“有生命感的能量体”,一诺文化技术总监李宗堃表示,无论是人物落水时飞溅的水花,还是水滴与人物的交互,每一个特效都要在三维动画中经过精心的还原。
此外,王丽歌特别提到影片中成都可可豆公司“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的应用,这一技术将东方水墨意境与粒子动力学结合,使角色的肌肤、服饰甚至毛发等细节都渗透出水墨画独特的韵味,并增强画面的动态感和真实感。
“这一技术也成为国产动画区别于国际同行的独特标签”,王丽歌表示。
行业对标:“很多日本动画大师值得学习”
谈及《哪吒2》的技术水平,王丽歌表示,“哪吒2的视觉表现十分出色,在画面质感、特效呈现和场景构建等方面,已经可以比肩国际一流动画电影的水准,制作团队的用心与专业从中可见一斑。”
不过提起动画,观众心中首先想到的或许是日本。日本动画的发展较早,产业也较为成熟,“很多日本动画大师如宫崎骏、手冢治虫的匠心精神,以及他们对动画的极致热爱和极致投入,也非常值得所有动画从业者学习。”
“如果对标皮克斯《玩具总动员》系列的技术迭代节奏,我们相当于用更短周期追赶其20年的工业化沉淀,这既是中国动画人的锐气,也是我们行业持续发展的必修课。”王丽歌总结道。(文\李一亮)
编辑:赵柄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