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哪吒2》登顶!日本漫画博士陶冶解码东方叙事的“逆天改命”

  • 来源:亚太快讯

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仍在全球掀起观影狂潮。2月18日,《哪吒2》总票房(含预售及海外)突破123.19亿元(人民币,下同),超过《头脑特工队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日本历史上第一位漫画学博士、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陶冶在受访时,结合日本漫画产业的成熟经验,深度剖析《哪吒2》的破圈密码。

2月12日,辽宁沈阳玖伍文化城推出一系列与《哪吒之魔童闹海》相关的文化活动。图为市民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展板前合影。(图/中新社)

内容破局:传统IP的现代化重构

“《哪吒2》证明了中国动画的叙事能力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陶冶开门见山地指出,影片的成功首先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他特别提到,电影将“哪吒闹海”这一古典母题重构为“对抗规则”的现代叙事,通过哪吒与敖丙“一体两面”的共生关系,探讨个体自由与集体秩序的冲突。陶冶指出,这种叙事手法与日本漫画中常见的“热血少年对抗宿命”主题(如《火影忍者》《鬼灭之刃》)异曲同工,既保留东方哲学内核,又融入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跨文化共鸣。

在角色塑造上,影片打破非黑即白的传统设定。例如,反派龙王被赋予守护东海的悲情动机,而“土拨鼠军团”以拼布服饰和呆萌眼神消解了战争的残酷性,这种“反差萌”设计从“说教式传播”转向“共情式表达”,契合了当下全球年轻观众的审美。

陶冶对比指出,日本漫画常将本土神话(如《古事记》)解构为“个体成长史”(如《犬夜叉》),不少中国动画更注重“集体精神”的升华。他认为,《哪吒2》的突破在于平衡了两者:既展现哪吒的个人觉醒,又通过“神界群像”映射社会结构,为东方神话的现代化改编提供了新范式。

在IMAX影院里,当唢呐的锐利音色穿透环绕音响系统时,不少观众被震撼的东方声音所征服。影片中,侗族大歌的空灵吟唱、蒙古族长调的苍茫辽阔、唢呐的激昂高亢,与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交织,构建出独特的东方听觉美学。

“这是《哪吒2》音乐设计的精妙之处,其文化内核通过民族音乐的多元融合实现了更深层的共情表达。”陶冶在解析电影原声时特别指出,这种“听觉史诗”不仅强化了文化辨识度,更通过现代编曲技术让民族音乐焕发新生,成为全球观众理解东方哲学的无形桥梁。

技术赋能: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

影片中,上亿天兵天将的宏大战争场面、动态水波天花板的光影流动,以及角色毛发的细腻呈现,均达到国际顶尖水准。这背后是几千人制作团队的“死磕”——单帧画面渲染耗时超10小时,十二金仙镜头打磨历时两年,甚至一条锁链的物理运动轨迹都需反复调试。

谈及《哪吒2》的视觉震撼,陶冶对比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手绘匠心与《鬼灭之刃》的3D结合模式,表示中国技术突破不仅提升观影体验,更重塑了全球对中国动画的认知。

身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漫画文创专业的创始人,陶冶指出,日本高校的“漫画学部”注重产学结合。他建议,中日高校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包括跨学科培养模式,或是推动中日高校联合课程,推动漫画、动画共同发展。

文化出海:从“送出去”到“融进去”

截至北京时间2月17日中午,《哪吒2》海外总票房突破7600万元。美国康姆斯科分析公司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动画电影《哪吒2》已经连续三周登顶全球周末票房榜冠军。在陶冶看来,这仍是文化出海的“初考”:“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东方哲学被西方观众理解。”

他分析,影片通过几重策略降低文化折扣,包括视觉震撼,通过特效构建审美共识。聚焦亲情、友情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弱化“灵珠转世”等文化专属概念,达成情感共通。

陶冶认为,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浸润”而非“灌输”。当哪吒踩着风火轮掠过海外银幕时,他承载的不仅是东方美学的视觉革新,更是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深层叙事——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人的神话故事。

他特别强调“慢工美学”的回归:《哪吒2》用五年磨一剑证明,当行业不再追逐短平快,中国动画才能真正屹立。这种精神在导演饺子“票房每破1亿手绘贺图”的仪式感中得以延续——看似原始的创作方式,实则是与观众建立情感连接的密钥。

编辑:山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