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看完想去博物馆!《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究竟有多火?

  • 来源:亚太快讯

近日,由卢凌风、苏无名、裴喜君、费鸡师、樱桃组成的“唐诡探案小队”在《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悉数回归。在各大数据平台、社交平台、购物平台上,这部剧已然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

图为《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剧照。(图/中国社交平台微博@唐朝诡事录官博截图)

“诡”案再启,“悬疑探案版的西游记”成暑期档爆款

综合中新经纬、济南《齐鲁晚报》、上海界面新闻等报道,2022年,郭靖宇监制、柏杉执导、魏风华编剧的《唐朝诡事录》第一季播出,凭借“诡得奇幻、悬念迭出、入局烧脑”一举成为高口碑黑马剧,甚至被不少网民奉为当年古装悬疑探案剧的天花板。

续作《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从公布定档期开始就备受瞩目。自开播以来,该剧便以其志怪悬疑探案的独特风格,迅速点燃了全网观众的讨论热潮。截至北京时间7月22日晚,《唐朝诡事录之西行》在爱奇艺站内的热度值已突破9500,热度仍在持续攀升。可以说,它无疑已是今年暑期档的爆款。

在中国社交平台微博上,#唐朝诡事录好看、#唐朝诡事录剧情为王等话题也激发了观众的热情讨论,剧中奇诡的案情和立体的人物塑造,让观众在烧脑断案的同时,与角色情感产生深刻共情。很多中国网民表示,“追完最新剧情后,我又忍不住去看了上一季。”也有被新剧吸引的网民表示,“先把‘唐诡’看了,再去追《唐朝诡事录之西行》。”

影视剧的高热度还带动了观众对原著的极大关注。原著小说在微信读书热搜榜冲至第一名,淘宝《唐朝诡事录》实体书搜索热度也超过同期在播剧周边热度。

有很多日本网民也看了《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他们在社交平台X上留言表示,“刚刚看完了第6集,发展真的出乎意料”“真的很有意思,在一些想看的电视剧中它是我的首选”“在晚上看还真有点害怕,期待之后的剧情”。

“看完‘唐诡’想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心情达到了巅峰”

23日,#唐朝诡事录把文物带火了这一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中国网民说,“和博物馆联名吧,出点小玩意,我会买的”“看完‘唐诡’想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心情达到了巅峰”……原来是《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中,青川镇斗宝大会上出现的各种宝物引发了网民关注。

图为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图/中国央视新闻)

首先,热度最高的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组印的二十六个面上都有不同的身份介绍,涉及官职、社会关系、教育子女等各方面,一枚印便记录了人生轨迹,是一张古人的“名片”。组印的主人名叫独孤信,是西魏时期的大臣。这枚印章最后只刻到第14个面,主人独孤信就遗憾去世了,最后由他的7个女儿帮他完成了剩下的夙愿,这7个女儿中有3个都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独孤信是“中国第一老丈人”。

其次被热议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也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老网红”了。这枚香囊于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其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下部球体内设有两层银质的同心圆机环,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无论外壁如何转动,香盂内的香料都不会撒落于外。作为唐朝贵妇随身携带之物,“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展露了千年前的唐风审美特点,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此外,同样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鸳鸯莲瓣纹金碗也“火”了。它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碗壁捶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瓣纹,每层10片,上下轮廓相合。每片莲瓣中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为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动物纹,下层是忍冬纹。莲瓣上方装饰飞禽和云纹,以鱼子纹为地。这种凹凸起伏的多瓣饰纹,也体现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古典主义的余晖:从《狄仁杰》到《唐朝诡事录》

其实,除了《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今年上半年还有《大唐狄公案》《大理寺少卿游》两部类似题材作品播出。中国影视行业对唐志怪的开发可以追溯到《神探狄仁杰》等传统电视剧,而从徐克的电影《狄仁杰》系列开始,唐朝志怪被加入更多商业元素,和流行文化色彩,也成为中国国产影视开发的重要富矿。

如果以商业维度和类型方法拆解唐朝志怪,它提供了丰富的影视衍生元素。作为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融合的高点和代表,大唐提供了丰富的可想象的世界观,和可延展的美学空间,成为东方美学和商业奇幻元素的交织点。

此外,唐朝既有大国盛世的经济基础,又有空前绝后的思想开放性与自由度,因此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瑰丽文明。在《唐朝诡事录》的编剧魏风华看来,从东汉后期到唐朝末年,这七百年是中国门阀士族时代,西方和日本的汉学家称之为贵族时代。而唐朝,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古典时代最后的荣光。

编辑:山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