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门莫之眼与鹘莽驿 见证各民族交流的历史乐章
- 1715767273771
-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门莫溶洞,海拔4974米,有着世界上最高溶洞的美誉。溶洞呈竖井式,洞底深幽,直达地心深处;洞口开阔,一条条冰帘垂天际,透过山顶洞口远观地球之巅。
门莫,位于西藏那曲市巴青县本塔乡,是千里草原沃野上最为独特的一处地理标志。去年底,巴青县“青藏地心谷·门莫溶洞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中国国家3A级旅游景区。据介绍,门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喀斯特峰林峡谷景区,也是唐蕃古道鹘莽驿所在之地。
门莫溶洞入口。(图/中国西藏新闻网)
那高处的“门莫之眼”,见证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见证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乐章。
门莫格萨尔的传说
“门莫”,也译写为麦毛、迈毛、麦莫、梅莫等。当地以“门莫溶洞”而为人所熟知。实际上,门莫在当地是作为地方统称而使用的,不局限于溶洞,还包括门莫拉康、门莫河、门莫山、门莫拉根等。
桑旦久美是本塔人,《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巴青县本塔卷》的作者之一,他介绍说:“关于‘门莫’,一般认为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解释是指‘仙女’,第二种解释认为,该称呼并没有特别的含义。”
当地人口耳相传称,门莫溶洞洞内的石桩是格萨尔出征前的拴马桩,洞内的岩板上还有一个马蹄印。还有一些像首饰一类的石头,是珠姆盼望格萨尔远征归来,深感寂寞梳妆时留下的
那曲市是格萨尔说唱艺人之乡,是格萨尔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区域,有关格萨尔的遗迹和故事传说遍布藏北的山川河流。巴青本塔人、那曲市文化专家洛布扎西介绍,门莫景区内主要有晁通降魔、格萨尔珠姆生活和门莫仙女传说等,反映了当地牧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民间的口头叙事让独特的地理景观具有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经过深入挖掘,2023年,那曲市巴青县文化和旅游局申报的“门莫山传说”纳入西藏自治区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巴青本塔乡传统服饰。(图/中国西藏新闻网)
鹘莽驿道的千年历史
门莫与鹘莽古音相近、景观相似。巴青县文旅局局长拉巴卓玛介绍,文献中所记载的“鹘莽驿”在本塔乡所在地,“鹘莽峡”为一线天峡谷,“鹘莽山”就是门莫山。
鹘莽峡一线天。(图/中国西藏新闻网)
唐和吐蕃之间往来路线众多,北向的有青海道、玉树道、于阗道等,南向的有四川道、南诏道等。
知名史学工作者崔永红所著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史》根据有关资料统计,自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至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209年间,双方往来使者共290余次。使者往来包括朝贡、议盟、盟会、修好、和亲、告丧、吊祭、封赠、求请、报聘、慰问、约和等。
从门莫到鹘莽,一眼千年,一条古道缀联历史时空。文成公主及其一行当年所走过的藏北草原,至今仍然流传着许多与文成公主有关的传说和佳话。
拉根茶马的民间记忆
从“门莫之眼”向南望,高原大地敞开胸怀,山峦皆在脚下。
“门莫拉根”,意为门莫老山口。牧民民众的记忆里,该处过去是巴青至那曲的主干道,也是青海方向驮队往来的茶马大路。远方的驮队运来茶叶、丝绸、瓷器、铜器等贸易物资,当地的驮队也经过此山到南部农区进行盐粮交换。
1919年至1920年,甘肃督军公署咨议李仲莲、参事朱绣、古浪仓和拉布坚贡组成甘肃代表团入藏联络,便经过门莫。
如今,从本塔乡经门莫山去翻越门莫拉根的路途上,仍有很多地名保存着驮队运输的记忆,折射着茶马商道的繁荣。如“加瓦曲”意为茶人河、“加脱儿”意为茶撒了、“加木日”意为茶山等。在当地民众口耳相传的说法里,至今还流传着“加脱儿地方捡到的茶要好喝一些”的说法。
商队往来不绝,经过山口时,会丢下一块石头祈求平安。经年月累这些石头垒成了高达二三米的大石丘,成为古道的重要路标。在东楞木拉、古格拉、门莫拉根都可见商队行人留下的“拉则”古迹。
编辑:山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