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竹内亮《再会长江》4月12日上映 藏族抱羊女孩茨姆来日本了

  • 来源:日本头条


(日本头条讯 记者施忆)4月7日,纪录片《再会长江》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举行试映会,这一次与导演竹内亮一同来到日本东京的,还有那个曾经抱着小羊羔、不敢相信上海有一百多层高楼的藏族女孩仁青茨姆。她戴着玫红色的头饰,华丽的藏服,精美的配件,正如纪录片中一模一样。

少女茨姆和她的不思议人生13年前,竹内亮拍摄《长江天地大纪行》,顺着长江逆流而上,在路过香格里拉,一个叫纳帕海的地方的时候,一个抱着羊羔的少女,进入了他的镜头。

少女的名字叫茨姆,一个刚刚17岁的藏族少女。

茨姆家就住在附近,生活贫穷而窘迫,茨姆抱着小羊在那里招揽游客,拍一张照片5块钱。

在遇到竹内亮一行后,茨姆害羞地和他们聊了起来。当时的纪录片主持人是冬冬(中日混血演员阿部力),当抬头看到天上的飞机时,茨姆充满了好奇。她关心上海是不是真的有一百多层的高楼,也想知道飞机在天上有没有路。

少女的淳朴让竹内亮和冬冬动容,之后,摄制组做了一个决定,带着茨姆去上海看一看,去带她寻找她想知道的答案。这一次的行程,或者说这一次的相遇,改变了茨姆的一生。

住在长江上游的藏族女孩,第一次乘坐飞机,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住进了房间里有卫生间的酒店,第一次登上上海的高楼俯瞰长江,第一次见到了长江的入海口。

回到香格里拉的茨姆,给竹内亮写了封信,信中说,我想有个很大,很漂亮的房子,然后在家开个小客栈。如果实现了,请你们帮我宣传一下。

竹内亮(左一)、茨姆(右一)与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中)合影。

用了十年,茨姆的梦想实现了,竹内亮也完成了茨姆交办的“委托”。2024年,茨姆站到了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舞台上,向来自各界的日本观众、嘉宾推荐了家乡香格里拉,大声说出了自己的客栈的名字“仁青茨姆美苑”。

“仁青茨姆美苑”,英文名是Aurora。细心的网友“考古”纪录片曾发现,茨姆在上海乘坐电梯时,镜头在外滩的林立高楼中,也拍到了Aurora的字样,那是陆家嘴的震旦国际大楼。

“十年前看到的名字,十年后成为了我的名字。”这也被无数网友奉为梦想实现的高光时刻。茨姆却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巧合。茨姆告诉记者,当初在开设民宿的时候,妹妹觉得万一有外国人来入住,还是需要有一个英文名,就找了几个英文备选。但茨姆一下子就选中了Aurora。“妹妹告诉我这是极光的意思,我好喜欢极光,就定了Aurora。后来是看到很多网友在说,我才知道,原来十多年前我在上海就见过这个名字了。”

这样的巧合,频繁穿插于茨姆的人生,她的十年,充满了不可思议。

从一个抱着羊羔的羞涩少女,成为了能说会道的酒店老板娘,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也有了成全妹妹自由选择和谁恋爱、结婚与否的底气。

《再会长江》中,茨姆在父母的安排下,与一个没有见过面的男人,定下了婚约,从上海回来之后,就与男人结婚了,那年,她才17岁。而只比她小6岁的妹妹,理直气壮地对家人说“30岁之前不考虑结婚”。茨姆说妹妹可以,25岁的妹妹还是孩子,结不结婚都可以。她可能忘记了自己今年也才刚满30岁。这一次,妹妹追玛也跟着姐姐来到了日本东京,在试映会上,妹妹说,自己最大的烦恼是找工作,因为不想给自己再增加更多的烦心事,就暂时不考虑结婚的事情了。作为姐姐的茨姆,眼里满是包容与理解。“日本就是一座一座的小木屋”13年前,茨姆在冬冬的带领下,坐上了地铁、坐上了电梯,看着上海繁华的夜景,不停感叹,怎么夜里也会如此漂亮。上海,同样也是日本人最为熟知的一个中国城市。那么日本对于茨姆来说是什么呢?

茨姆说,在我的想象中,日本就是一座一座的两层小木屋。这是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答案。竹内亮用日语告诉观众,可能是因为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这样的动画片中都有一户建的木造房屋,所以才会给茨姆这样的印象。茨姆却摇摇头说,因为这一次来日本,她们是从南京飞往名古屋,她觉得,名古屋这个名字,字面意思就是有名的古老的小屋,所以她认为,这就是日本。“到了才发现,日本都是高楼大厦,跟中国一样,跟上海一样。”她对于日本的质朴想象,从来都不是一个中国年轻人通过动漫、电视、互联网而理解的日本形象。她的方式正如表意文字般传统,这是藏族女孩独特的看待世界的眼光。关于茨姆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6300公里的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养育了近半数中国人,更是留下了无数或动人或平凡的故事。用一根竹竿挑起全家重担的重庆棒棒,迄今延续母系社会传统的摩梭族女孩甄甄、靠天地吃饭的游牧族汉子索南旦真……

竹内亮说,自己从高中时的梦想就是拍电影,于是从记录片开始拍起。2023年5月,竹内亮携《再会长江》《华为的100张面孔》等四部纪录片在东京有乐町的影院滚动播放一周。一年后,经改编的剧场版《再会长江》在日本展映。此次在中国驻日使馆首映后,该片将从本月12日起在神奈川、大阪、名古屋、仙台、福冈等地同时上映。

《再会长江》的纪录片版本在油管和B站均可观看,而影版的架构也有不同。竹内亮说,一方面是时长的限制,必须要限制在2小时以内,因此舍弃了许多不够有意思的内容,“比如长江中下游的故事”,他认为,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电影还是要更生动、有趣味性才行。另外,整部影片的脉络变成了“溯源而上”。“纪录片是从长江的源头开始说起,但对于日本观众而言,他们根本不知道青藏高原,这对于他们来说太遥远了。所以电影是从上海开始,上海、南京、武汉,这都是日本观众熟知的城市。”

竹内亮坚持了中外版本的一致性。“我不喜欢中国上映的版本就只说中国好,在国外上映就剪一版骂中国的来讨好国外观众。我想要展现真实的中国,我不想把这部电影做成说教的宣传片,这里有冲突、有泪点,也有很多笑点,我希望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是轻松的。”

事实上,竹内亮也做到了。纪录片版本中,《十年前长江边的那一次见面,改变了藏族女孩一生》也成为了油管上播放量最高的一集。无数网友被茨姆的人生感动,感动于她的生活,也感动于她和冬冬的“故事”。他们相遇、告别、再会的画面,被网友自发“二创”,配上颇具命运感的悬溺BGM,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泪水。

而在试映会现场,笑声、抽泣交杂,影片结束,全场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茨姆成了全场追捧的明星,无数中国、日本观众,排着队想要跟茨姆合影,还有观众特意给茨姆带了礼物。

茨姆说,这一切都太不真实了,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除了宣传家乡,宣传自己的民宿,茨姆还想多看看日本的建筑,还想了解日本的酒店服务业,毕竟,她还想开更多具有设计感的民宿,她的梦想还没有完结。

后记:

《再会长江》中,茨姆和竹内亮再次来到当年她们相遇的地方,茨姆说,我在这里,满脑子想的都是冬冬哥。而当打给冬冬的视频电话拨通,时过境迁,千言万语简化成了一句“扎西德勒”。

你可能、大概率、一定会问,冬冬呢?冬冬来了吗?见到茨姆了吗?

我肯定地答复你:冬冬来了,也见到了。冬冬就坐在台下,认真地看着电影,聆听着茨姆的每一句话。主人公们并没有正面回应这些“想象中的爱情”,也没有出现煽情的“久别重逢”,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结局,能留在想象和记忆中,也许已经是一种完美。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