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守护城市之根 传承文明之光
- 1712045753079
- 来源:北京《人民日报》海外版
20年前,人们说起湖北武汉的建城史,一般会上溯到三国时期的夏口城,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武汉最早的城址。然而现在,考古发现让大家认识到,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的盘龙城才是武汉“城市之根”。
盘龙城遗址是夏商时期一处重要的遗址,是中原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它的发现将武汉的建城史推到3500年前,实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俯瞰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图/新华社)
是古城遗迹,也是美丽公园
阳春时节,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芳草如茵,花红柳绿,一到周末和节假日,就聚满了踏青的游人。
顺着小路前行,走到盘龙城城垣遗址,此处视野十分开阔,可以看见前方有一圈高于地面3米多的土台,土台边环绕着一条鹅卵石带,这便是古代的“城池”。考古研究证实,鹅卵石所在地曾是护城河,后来干涸了,3米多高的土台则是盘龙城的夯土城墙。1954年,武汉遭遇特大洪水,民众在此取土筑堤抗洪时,无意间发现土下埋藏着大量古代陶器碎片。洪水过后,考古专家到此勘探、发掘,逐渐揭开了盘龙城的神秘面纱。
在盘龙城东北角地势高平的夯土台基上,共发现3座宫殿基址。其中一号宫殿为四开间建筑,二号宫殿为不分间的厅式建筑,两座宫殿呈“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布局,是中国传统宫廷建筑布局的最早实证之一。为避免日光、雨水等对遗址的侵蚀,考古发掘之后,宫殿遗址以土回填。在回填后如何向游客展现宫殿的面貌呢?专家反复研究,终于研发出一种适于砌墙的GRC材料,结合3D打印技术,请非遗传承人“泥人胡”利用泥塑工艺筑墙,以断壁残垣的形式展示一号宫殿木骨泥墙、夯土筑造等建筑工艺细节。新材料铸造的“泥墙”“木柱”,看似破旧,充满沧桑感,实则坚固持久。
宽阔疏朗的遗址公园内,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是唯一的大型地面建筑。建筑呈土黄色,最高处仅11.9米,与周边环境几乎融为一体。建筑设计将城、台与自然坡地巧妙结合,建筑底部的仿土墙围合公共仪式厅、基本陈列厅与庭院,体现古代筑城方正、围合的特点,顶部打造成观景平台。
有厚重历史,也有轻松体验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基本陈列为“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第一部分“浪淘千古”梳理了盘龙城遗址60余载考古历程,阐明盘龙城为何被认定为武汉“城市之根”。第二部分“故邑风物”展示了考古学视角下盘龙城遗址的兴衰、变迁与文化面貌,从多个角度还原盘龙城的生产生活图景。第三部分“角立南土”讲述在夏商时期大的文化背景下,盘龙城的地位和作用、它与中原和周边地区的关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约公元前17世纪的夏代晚期,第一批先民来到盘龙城定居。他们在这里开荒拓土、繁衍生息,聚落范围不断扩大。公元前16世纪,商王成汤南征江汉,盘龙城纳入商王朝势力范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商代早期的夯土城墙、大型宫殿建筑、贵族墓葬和铸铜遗迹,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3000余件,证明盘龙城在商代是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城邑。
商代龙形绿松石镶金饰件是“镇馆之宝”之一。绿松石碎片排列成奇特的图案,中间两只纯金的“眼睛”历经数千年仍熠熠生辉。经过考古复原,这些绿松石与黄金片组合成一首双身的龙形,十分精致美丽。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过嵌绿松石铜牌饰,但其中未见黄金。盘龙城发现的商代早期绿松石镶金饰件十分罕见。
另一件重器是商代铜雕花钺形刀。刀身宽大,中间镂空装饰着似龙又似凤的灵动图案,刀刃不锋利,美观性大于实用性。刀背处有3个细长的小孔,专家推测它原来可能绑缚在一件器物上,是用于象征身份的礼器。
博物院不仅给“鼎鬲簋觚爵甗觯斝”等生僻字配上注音和注释,还创设了不少小玩具、小游戏,让孩子们在游乐中学习文物知识。
编辑:山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