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新疆蒙古族短调何以成为“国字号”非遗?

  • 来源:中新网

春日的暖阳洒落在新疆天山脚下的温泉县,呈现一片祥和而充满生机的景象。在蓝天白云下,一曲曲悠扬的蒙古族短调民歌飘荡在辽阔的草原之上,滋润着每一位民众。

何为新疆温泉蒙古族短调?

蒙古族民众唱响蒙古族短调民歌。(图/中新网)

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位于天山北麓,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发源地之一。蒙古族民众用歌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展现了蒙古族人民豪放、热情、淳朴的民族性格,成为草原上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新疆温泉蒙古族短调民歌篇幅较短小,曲调紧凑,节奏整齐、鲜明,音域相对窄一些。短调民歌主要流行于半农半牧区,演出者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其音乐特点为曲调简洁,装饰音较少,旋律线起伏不大。传统的短调题材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情歌、祝寿歌、叙事歌等歌种。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情歌。短调中情歌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

温泉蒙古族短调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传承。除了在天山以南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天山以北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有着非常好的民众基础外,在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等地州也都有着传承。

江姑的坚守与传承

江姑是中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蒙古族民歌(新疆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豆蔻年华,她是英姿勃发的乌兰牧骑队员,骑着马翻山越岭走遍草原为农牧民带去亲切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古稀之年,她是非遗培训班的教师,给各年龄段的民歌传承人、爱好者教授毕生所学。

在草原牧区演唱和后来到基层采风的近40年里,江姑一直坚持民歌收集工作,相继收集整理出300余首。江姑蒙古族民歌不仅唱得好,还研究得很透彻。

在温泉县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中,江姑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她不仅为学员们做演唱示范,还亲自指导他们学习蒙古族短调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她用自己的热情和专业知识,激发了学员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在她的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传承人脱颖而出。

江姑唱歌时常用伴奏乐器是托布秀尔,有时同伴还会加入笛子、四弦琴等,短调民歌非常适合与舞蹈搭配,给舞蹈表演带来更饱满的情绪,更符合现代文艺需求的气息。

“我发现温泉县流传的短调民歌即兴感很强,牧民经常会依据老曲调加入自己的心里话来表达感受。”江姑说,其实直到现在,这种即兴填词依然很流行,很多年轻的短调民歌歌手会在老歌里加入很现代的歌词,让听者耳目一新。

成为新疆温泉县一张文化名片

2021年5月24日,这一独特的音乐形式被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今,蒙古族短调已经成为新疆温泉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游客观赏和学习。

江姑还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将蒙古族短调带到更广泛的民众中去。她走进学校,为孩子们讲述蒙古族短调的故事,教他们演唱歌曲;她走进社区和乡村,为民众表演,让他们亲身感受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蒙古族短调民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一非遗文化。

近十几年来,江姑全情投入到培养传承人的工作中,受父亲和当年乌兰牧骑队老师的影响,她把“传承”二字看得十分重要,她珍惜每一个发现传承好苗子的机会,重视每一个上门学习的学生。通过温泉县文化馆的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以及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相继培训了上千人次的学员。

直到现在,每年都有来自中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找江姑学习短调民歌。江姑说:“教他们唱歌,我什么报酬都不要,只要他们愿意学,愿意好好唱下去,愿意给更多人讲讲这些民歌背后的历史和故事。”

编辑:山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