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狮少年”舞线狮:是热爱,也是传承
- 1710745850680
- 来源:中新社
台前,锣鼓声毕,片刻前辗转腾挪、雄姿飒爽的线狮骤停,安静匍匐台面上。台后,一群少年缓缓走出,脸庞上挂着豆大的汗珠。
2023年3月3日,“兴贤少年线狮队”队员在制作线狮。(图/中新社)
“与线狮共舞,是我们的爱好,更是我们对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兴贤少年线狮队”领队陈吉宏说。
该线狮队扎根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兴贤村,最大的成员24岁,最小的仅13岁,平均年龄为18岁。他们用手中锤敲响锣鼓,以手中绳舞动线狮。
留传于霍童镇的霍童线狮,又称“抽狮”,继承中华狮舞千年文化,拥有丰富的表演内容和制作技艺,集文功、武功于一身,被誉为“中华一绝”。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线狮队是我和几个小伙伴于2014年自发成立的。”陈吉宏说,在观看霍童线狮表演时,他们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开启“线狮少年”逐梦之旅。
竹子的年份要老、日照时间要长、竹节要长……挑选制作线狮的竹子是第一道繁杂的工程,而后搭骨架、火烤、填充、定型、上色、装饰等流程更为考究,制作一只线狮,往往需要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
凭借热爱,陈吉宏和他的小伙伴们自学竹艺,在父辈帮助和参考其他制作方式下,做出属于他们的线狮,并开始在村中训练。
2023年3月3日,“兴贤少年线狮队”队员在练习舞动线狮的各项技巧。(图/中新社)
然而,霍童线狮家族传承规定严格,师傅难寻。“没有师傅教我们动作,我们就自己去看镇上的表演,看线狮演出的视频,一边看一边学,慢慢把握技巧。”陈吉宏说。
霍童线狮表演者在拉线时,看不到舞台上的狮子,完全凭着锣鼓声的轻重缓急操纵狮子舞动。一只线狮大则40多斤,小则20多斤,要通过绳索让其跳跃舞动,是体力与默契的一大考验,更需要大量练习。
因制作线狮手掌被竹子划伤布满疤痕,被绳子抽打到耳朵导致耳鸣,控制不住线狮重量从高台摔下……近10年间,队员们练习时受伤在所难免。他们经历过亲友的不解,感受过满满的暖意;有村中老师傅为他们进行木工加工,也有乡贤为他们外出表演筹措路费。
“对于热爱的事业,受伤的疼痛只是一时的,掌握技艺的快乐却能持续很久。”队员陈潮说,他们还会打点零工,用来补贴线狮制作的手工费、演出的食宿行费用等支出。
因为坚持和努力,“兴贤少年线狮队”技艺精进,规模扩大。如今,这支队伍从最初8人发展到30人。
今年14岁的宋佳诚,跟着这支线狮队学习已有4年。“学习线狮很有趣,队里氛围很好,也很佩服吉宏哥他们这么多年的坚持。”
对于陈吉宏来说,最幸福的时候,就是演出赢得观众掌声和赞许的那一刻,觉得一切都值得。他希望能带着这群小伙伴们共同成长,让他们的线狮梦成为全村人的骄傲。
2月15日,“兴贤少年线狮队”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芹屿村表演霍童线狮。(图/中新社)
如今,陈吉宏及其队员也在探索着属于“Z世代”的非遗传播之路。他们通过直播记录日常,并不断尝试将时下流行的元素加入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霍童线狮。
他们还与村中探讨将观看线狮表演纳入研学活动,筹建线狮队的网页和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一个线狮爱好者之家。
“将当代潮流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是我们这一代传承非遗文化最大的优势。”陈吉宏表示,将继续“线狮少年”的逐梦之旅,带领队员们一同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编辑:山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