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喜欢你 中国西南各民族为何对诸葛亮情有独钟?
- 1709096369238
- 来源:道中华微信公号
诸葛亮是深受中国老百姓喜爱的历史人物。一直以来,围绕其历史事迹,在民间社会形成了诸多传说。这些传说故事跨越地域和文化边界,广泛流传,甚至传播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符号。
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诸葛亮尤为推崇,关于诸葛亮的传说涉及到民族起源、节日习俗等多个方面,衍生出的文化景观遍布各地。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与西南民族起源传说
在傈僳族的传说中,为了南征胜利,诸葛亮安排工匠制作威武的泥人,将其置于阵前站岗放哨,以吓退敌军。这些泥人经过日晒雨淋,竟然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活人:他们会说话,也会走路。诸葛亮一看,喜不自禁,于是封他们为泥塑一族。这泥塑一族,不穿诸葛亮发的衣,情愿穿自己织的布衣;不吃诸葛亮发的粮,情愿上山打猎采野菜吃。他们吃苦耐劳,骁勇善战,与汉兵称呼弟兄,亲热又和气。后来,诸葛亮班师凯旋,这些泥塑人主动留下戍守边疆。
在基诺族的传说中,他们的祖先是跟随诸葛亮南征的战士,因途中睡觉掉队被落下,醒来想要追赶,却发现诸葛亮的军队已经过了江,于是留在了基诺山。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派人把箭射到基诺山之后,遣人去找箭,找箭的人却在山上睡着了,之后便留在基诺山上生活,成为了基诺族的祖先。
西南节日文化中的诸葛亮传说
彝族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诸葛亮帮助百姓打败了大鬼主后,听说当地人都吃不上米饭,便派士兵往这里运稻谷。然而,运稻谷的人马在森林中遭遇瘴气,死了不少士兵。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村寨的男女老少每人点起一束火把,到森林中去迎接。火把赶跑了瘴气,也赶跑了森林里的毒蛇猛兽。就这样,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燃火把,跳舞庆祝,这就是火把节的来历之一。
大理巍山火把节盛况。(图/中新网)
傣族的泼水节,传说也与诸葛亮有关。诸葛亮南征来到傣族聚居地后,帮助傣族人民除贪官、建家园,还留下“想长命,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的锦囊妙计。傣族人民按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好房子,并且按照诸葛亮的叮嘱经常冲凉沐浴,之后就发展成了泼水节。每年到了泼水节晚上,傣家儿女还会燃起“孔明灯”。
诸葛亮至今仍然活在西南各民族人民心中
诸葛亮传说也衍生出很多与诸葛亮相关的文化景观。
布依族有“孔明潭”和“孟获坉”。传说诸葛亮因“九山为龙搅心肝”生出怪病。砍倒九龙藤,喝了黑狗汤才得以病愈,最终擒得孟获。当地人便把诸葛亮逢难的潭叫做“孔明潭”,诸葛亮抓住孟获的坉就叫“孟获坉”。
白族有本主信仰传统,本主多是有功于国、造福于民的人物,受到当地人民的崇敬和喜爱。传说诸葛亮南征追拿孟获时,在塘子铺安营扎寨,孟获求助于藤国国王,却还是被诸葛亮用计生擒,最终归顺。诸葛亮班师回蜀前,得知塘子铺百姓没有姓氏,赐给当地百姓刘、杨、郭、李、路五姓。诸葛亮离世那天,塘子铺百姓到山头将诸葛亮接回村子做本主,年年都举行祭祀活动。
围绕着诸葛亮崇拜,西南地区许多地方修建了庙宇。直到今天,西南民族地区仍保留着很多关于诸葛亮崇拜的文化景观。在白族的本主庙里,供奉着诸葛亮的神像;有些苗族家里供奉诸葛亮像,逢年过节进行祭祀。
诸葛亮成为文化传播的化身
在西南地区的民间关于诸葛亮传说的主题,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诸葛亮传授西南各民族生产生活技能。比如,诸葛亮不忍心见苗族人光脚上山,便教他们编草鞋;诸葛亮送给白族蔓菁籽种,种出了诸葛菜;诸葛亮赠予基诺族祖先茶籽,让他们以种茶为生等。
诸葛亮发明器具造福西南各民族。比如,在水族传说中,原来的铜鼓沙哑笨重,经过诸葛亮改造后的铜鼓声音洪亮、传得更远,成为了水族人民的宝贝。
在这些传说中,除了诸葛亮帮助西南各民族的内容,还有西南各民族帮助诸葛亮的故事。传说诸葛亮率兵进入西南之后,迷失方向,误入敌阵,跌下深谷,被德昂族姑娘救下。诸葛亮在离开的时候,将自己的帽子留给了姑娘,后来,姑娘站着的地方长出了与诸葛亮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
这些精彩有趣、生动形象的民间传说,让诸葛亮的形象更为饱满,也使他成为了西南各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英雄人物,促进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编辑:山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