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逼良为娼,日本人的金钱观为何变得面目全非?

  • 来源:旅日

我先出个问答题: 

去年有机构在中国、日本和东盟等八国做了一次定点调查,了解各国市民的价值观、金钱观。其中,有一国家市民赤裸裸地断言:“没钱就不会有幸福”。 

你猜是哪国? 

答案是日本!认为“没钱就得不到幸福”的人数,在8国位居首位。另外,回答“想要有钱”的日本人占比66%还多,也高居榜首! 

请看,回答“没钱就不会有幸福”的人数占了65.3%:

 

回答“想要有钱”的日本人比我国多了近一半:

  (参考:https://www.advertimes.com/20230807/article429583/) 

这份调查报告由日本第二大广告公司博报堂2023年1月在全球首次实施,被访男女1万1000名。主持该调查的研究员夏山明美干脆下结论:“将金钱与幸福联系起来看待,是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模式。” 

看到这数据和结论,我忍不住要为日本人叫屈了。为什么?因为久居岛国,也算阅人无数,但无论是我平时接触的日本人,还是读过的有关介绍日本价值观的专著,都与本次调查得出的金钱观大相径庭。 

曾几何时,派去中国经商的日本人谈起在华感受,常会悲天悯人地感叹:中国人眼里都是钱,拜年也是“恭喜发财“,似有拜金主义之嫌。难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这顶帽子可以妥妥地送还日本人了吗? 

当然,一份调查报告远不足以说明一切,我只想在此借题发挥,来谈谈日本人的金钱观——这个许多日本人讳莫如深的话题。

 

还是从亲身经历讲起吧。 

我在创办自己公司之前,曾供职过两家企业。其中在一家创办了《中国经济周刊》日文版,当了6年主编。为此,多次主持招兵买马的工作,面试的日本年轻人不下30位。面试的次数越多,有个问题让我也困惑越深: 

为什么日本人等到面试结束了,也闭口不提一个核心问题:公司打算开我多少工资? 

每次都是我憋不住了,主动寻问。得到的回答几乎如出一口:按照公司的标准就好。接着却等不来下一句话:请问公司的标准是给多少? 

只记得一次例外:有位在中国八佰伴公司干过店长的小伙鼓起勇气告诉我曾经他的工资是多少,希望不低于这个标准就行。 

我暗自叫苦的是,事先我也问过老板,招人的工资标准是多少,没想老板也玩太极,只说你先问对方希望年收是多少再决定吧。 

其实,当年我本人跟这些应聘者没多大区别。除了勤工俭学时代对每份临工的时给超级敏感以外,正式入职之后,对钱的感觉便麻木不少。因为不论和谁打交道,很少有人把钱作为谈资下酒的。我本人也是被老板挖进公司,入职手续办了大半之后,人事部才来问我希望的年收是多少。 

那时的日本正处于十年泡沫期尾声,你不想钱钱也会惦记着你。令我印象深的是,日本人花钱就像去寺庙拜佛,谁也不会去细数投进那功德箱里面的钢镚是多少。

 

那年头,风流倜傥的老板下班后会带我去银座夜店潇洒,放眼望去都是风流成性的高级车,出租车司机带着我们在银座外围转呀转呀,找不到一个靠近夜店的停车处。进了店去,年轻的陪客女都成了稀缺资源,接待我们的是奶奶级别的资深美女,放在中国早就回家抱孙子去了。弄得我感觉走错了门,像进了养老院来捐款似的。 

记得读研究生时,我的那位专攻城市社会学的指导教授讲课时一句话把我给从瞌睡里吓醒了:

 “我们日本现在的地价,可以把整个美国国土买下两遍还有零钱找!” 

说起这些泡沫经济期间的往事,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日本人仅仅是由于刚成了暴发户,才对钱不恭不敬似的,其实不然。日本人的金钱观,向来给人的感觉跟穿底裤一般,钱是必不可少的贴身之物,但绝不可拿到台面上示众,更羞于当作一种普世目标来追捧。

  本图选自网络 

据说中国民俗文化中财神爷就有好几十个,各种传说不计其数。我去看三星堆,就目睹了古人3千年前创作的一棵发财树,感觉财神菩萨跟咱们祖宗的关系真是源远流长。 

而日本人就没这福分,从古至今都没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财神菩萨。所谓财神,该是掌管金银财宝、财富运气之神。以我所知,还没听说过日本神界有哪位专司该职的,只有几位掌管渔业和农业的神兼着招财纳福的职能,顶多算是些偷闲干点副业的大神吧。 

我怀疑日本人也征求过众神的意见,发现没有哪位好意思充当这一角色,于是请出个动物来替代,于是有了“招财猫”一说。本来于猫来说也是个闲职,以前懒得上班,直到近些年来中国游客多了,招财猫才忙乎起来,开始在各处观光景点招摇撞骗,早忘了自己狸猫换太子的尴尬身份。

 

去过日本各个寺庙或神社游览的同胞,估计也发现那里不是个神仙发财之地。大都免费出进,里面虽出售礼品,价位最多的合人民币二三十元吧。 

可见众神也不敢挑头闷声发大财。 

曾有国内一朋友,拿出一枚珍藏的日本人送的钱币,包装上印有某神社名。他神神秘秘地问我这值多少钱。我告诉他这是一枚5日元的硬币,只因为其日语发音与“缘”相同,神社才会拿来包装出售,只值分文,也就是个讨喜化缘吉祥物而已。

  本图选自网络 

可见,日本人的金钱观与日本的传统文化有不小的缘分。自古以来不把钱当作顶礼膜拜的对象,认为它仅仅是付出劳动后的结果而已。赚钱并非生活的目的,人生该有比钱更值得崇拜的许多东西。比如,过去日本有句熟语,叫做「武士は食わねど高揚枝」,意思是:武士即使穷得吃不上饭,也会在人前像刚吃过大餐一样用牙签剔牙。那寓意是没钱不是问题,丢了尊严才该羞愧。 

把钱看轻,还与日本国民性有关。有中日文化专家指出,中国人是商人意识,日本人是匠人心态。匠人特点便是只要尽最大努力满足顾客,钱自然会跟在身后来讨好你的。 

这种金钱观,即使在容易散发铜臭的商界,也大有市场。 

被奉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涩泽荣一(1840-1931),就有个商界无人不知的理论,说经营之道,在于“一手捧《论语》,一手握算盘",还教导后人:“缩小《论语》与算盘间的距离,是当今最吃紧的任务”。

  本图选自网络 

有了这种金钱观当大旗,日本人的礼尚往来也就简单多了。比如去拜访客户,生意场上相互送礼,一般花上两三千日元,买盒相当人民币一百多块钱的糕点,也就显得客气又大方了。送礼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无须靠高价来摆平礼数。 

记得20年前,我公司经组织一批日本企业高管去深圳参观华为公司,双方见面,日本人按习俗送上一份印有公司标识的小礼品,包括一只普通圆珠笔。华为给每位客人准备的却是一支高价的派克牌钢笔,弄得日本人面面相觑,好不尴尬。 

在这种商业文化侵泡之下的日本企业战士,更是耻于谈钱,几乎没人好意思跟上司谈提薪的要求。 

记得我在第二家就职公司办杂志时,一位负责美编的同袍多次抱怨拿不到加班费。我把这建议跟老板汇报,他脸色突变,一言不发就摔门而去。事后我才听说,不少公司的日本职员,因为不好意思多拿加班费会,干脆一到下班时间就去打卡,打卡之后再继续为公司卖命。 

这就是我所知道的日本人。跟过去的日本人打交道,需要苦口婆心告诉他们,靠赚钱换来富裕不是件丑事,你有权大义凛然地说想赚钱发财。可是,如今的日本人变了,生活环境今非昔比,打了个盹的功夫就发现物价已经飞涨,钱不值钱;再放眼世界,那些昔日邻国的穷人们个个财大气粗,活得比自己还潇洒了。

 

于是就有了开头那个调查的结果。竟然在8个国家里,日本人变成了最想有钱的那一个了。 

是谁逼良为娼,改变了日本人的金钱观? 

还是你来作答吧。 

◎自古以来,日本就没有一个鼓励发财致富的“财神”。这一金钱观让日本人在理直气壮地赚钱方面明显底气不足; 

◎羞于谈钱,谈钱色变,让日本社会缺少物欲刺激的竞争心理。长此以往,“内卷”虽少,却无意中带来“共同致贫”的负面结果; 

◎日本人是匠人心态。认为只要靠手艺尽力满足顾客,钱自然会跟在身后来讨好你的; 

◎日本经营之神的涩泽荣一有个著名的经营理论:“一手捧《论语》,一手握算盘",主张只要三观正确,算盘自然会敲得啪啪作响。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