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日本社会的“耻部”:欺凌与虐待
- 1705560335000
- 来源:旅日
你见过日本人吵架吗?或者是见过他们发生激烈争论,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吗?
在日本生活这么久,除了电视节目里刻意安排的演出以外,我还真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这种场景。一言不合动手干架的场面见过几次,可是当面激烈争执的场面只有过一次印象深刻的:还是20多年前,奥姆真理教信徒在东京地铁散布沙林毒杀市民的那段日子里,日本电视台组织了一档节目,现场直播几位名人律师、学者与该教会的新闻发言人同台讨论这一造成6千300多人受害的惨剧。本来想象必定会上演一场正义围剿邪恶的大戏,不料现场效果直接翻车了——那位新闻发言人完全是舌战群儒,把几个扮演正义化身的社会名流弄得灰头土脸。看过后,留给我的唯一印象是,日本人千万不要再搞这种直播了。因为他们太不擅于激烈争辩、硬碰硬了。奥姆真理教这类邪教所以能够吸引那么多高学历年轻人的理由似乎也搞明白了,大概率就与他们拥有超越日本主流社会的说服力有关。或者反之,正因为日本社会太缺乏能说会道的人才了,一家邪教才能靠鼓舌如簧,如此蛊惑人心吧。
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不可避免,哪怕表面一团和气的日本社会,相处时也无法回避三观不合引发的冲突。那么,观点对立又不擅通过论争或干脆大打出手来解决矛盾的日本人怎么办?难道就将怨气、怒气或仇恨一股脑儿排入下水道吗?
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强忍着吞咽下去,让它在心中积压到极限的那天,再彻底爆发。如同富士山突然爆发一样可怕。由于外国人看不懂日本人“火山”在心底暗流奔涌的过程,直到爆发时才被吓一跳,于是常听中国朋友说,“日本人有时莫名其妙地发怒,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二是明里斗不过你,那就从背后捅你一刀,让你伤得不轻还难抓把柄。这就带来日本社会常见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病名为“いじめ”,通过暗中的虐待、欺凌让你就范。
“いじめ”这个日语单词译为“欺凌",意指给对方造成精神或身体伤害的犯罪或骚扰行为。凡是在日本长大的孩子,恐怕谁也难逃此劫。因为据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近90%的小学生既有过受害的经历,也有过作为加害者的体验。
参考:https://soctama.jp/column/67576
欺凌现象不单普遍,而且手段特别诛心。信手拈来几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例吧。
——在学校,昨天你还是大家的爱心甜点,人人和你亲密无间。可是无意中不知你得罪了哪个首领,没人再理会你。放学回家的路上,昨日的好友成为围观你当众受辱的热情观众,让你独单一人面对整个冷酷的集体;
——在公司,你抱怨加班时间过长吗?好吧,老板宣布从明天起,让你准时打卡下班,同时交给你超量的工作,责令你明天一早必须完成。从此加班费没了,家变成了办公室还落得个自作自受,自己舔伤的下场;
——在部门,你对上司不满吗?好吧,恭喜你,马上为你举办欢送会,送你去无人问津的盲肠地带单身赴任,挑起开拓新市场的重任。你再也不用见到臭脸的上司,但顺带也见不到爱妻和子女了。
"欺凌"常常不单让你忍受皮肉之痛,更要“虐心”,让你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吞,还得为"欺凌"你的人陪笑脸。
我的一位大学任教的朋友,便觉得光是“欺凌”二字无法涵盖在日本现实中遭受这种“待遇”的残酷性。他在教授同行之间领教过受欺凌的滋味后感概地说,日本人的“欺凌”行为透出一种猥琐和卑鄙的心理,应该为此加个前缀:“インチキ”,也就是“阴险地暗中虐待”之意吧。因为他们不跟你在明处掏枪“决斗”,而是擅长暗中放冷箭,背后捅刀子。
我特意查了“インチキ”一词的来源,发现没有对应的汉字表意,算是货真价实的“日货”了。它是明治时期博彩业同伙的一种暗语,意指以不诚实的手段进行欺诈性赌博。该词直到昭和时期,也就是1926后才开始流行,并广泛使用。这大概意味着心理阴暗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了吧。
总之,日本或许算不上欺凌“大国”,但是称之为“强国”应不为过。它把西方公开的决斗变成一种背后放冷枪的私刑,温文尔雅的人际关系背后,隐藏着刀光剑影的杀机。我想日本的自杀率,抑郁症患病率都处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位,或许与这一特殊的虐心式欺凌病理脱不了干系吧。
那么,如果遇到这种受"欺凌"的场景,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可以看清楚,"欺凌"的本质也是一种自卑心理带来的自卫行为。
那些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的人,需要释放心理压抑时,就会习惯寻找一个比自己更弱的人来虐待,由此获得自我安慰。所以,许多有欺凌倾向的加害人,往往都有过受欺凌的痛苦经历。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被其表面的强势所压倒,意识到对方虚张声势背后的脆弱,其渴望被人尊重的欲望其实超级强烈。
其次,明白欺软怕硬是惯于"欺凌"的人一种普遍特征。
所以面对他们时一定要保持强势心理,不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弱柿子可以随便拿捏。我感觉在日本霸凌行为得以横行的一个特殊原因,是心理软弱,胆小怕事或羞于维护自我利益的弱势群体占比过大的缘故。比如,日本电车地铁上遭受痴汉性欺凌的事件时有发生,痴汉选择下手对象时,不是那些时髦性感的女性(因为看打扮就属于敢于叫板的人),而是那些怕惹是生非的弱者类型。知道这类女性哪怕受害也不敢大声呵斥,羞于当众维权。
再有,如果自己无力对抗欺凌就要主动寻求社会援助。
在日本受欺凌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受欺负还不敢让父母老师知道,害怕麻烦别人的弱者居多。
不过要记住日本与中国的一个不同之处:过于优秀也是容易遭受欺凌的对象。得做好心理准备,你在大家面前表现得一枝独秀同样有面临欺凌受虐的风险。
另外,遇到意见对立时,私下迂回沟通是一种很有效的回避矛盾激化的方法。
日本人不满时,不一定表露出来,或是直接对博公堂。他们的突然沉默往往不是被说服,而是苦于无法表达、被压抑的信号。这时,寻找水面下的解决方法非常有效。日本人最常用的方法是“根回し”(私下迂回沟通),通过私下坦诚交换意见来化解矛盾。
小结如下:
◎欺凌、虐待,是被日本人普遍视为令其社会蒙羞的阴暗面,你也很有可能遭遇到;
◎欺凌常常是对自我价值感到迷茫的人的一种自卫行为。他们试图寻找比自己弱小的人来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但这并非真正的自信,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欺骗;
◎面对欺凌,最重要的武器是保持强势心理,毫不妥协地抗争;
◎面对欺凌,不要逃避或默默承受,要主动寻求社会援助;
◎日本人会避免咄咄逼人的论争,认为“根回し”(私下迂回沟通)是解决对立的有效方法。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unsplash)
显示全部内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