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忖度”,日本人隐形的社交软件
- 1703707246039
- 来源:旅日
近日,在《每日新闻》随意浏览到一则报道,提及中国贸促会正在举办首届国际供应链博览会,美国企业参会热情出奇地高,几乎是一枝独秀在走台(130多家外企中有20%来自美国,包括特斯拉、谷歌、亚马逊公司和其他美国IT巨头);而日本企业屈指可数,只有瑞穗金融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羞羞答答地到会。问其原因,日本商界协会的解释是:由于展会名称有“供应链”一词,日企便多有顾忌,“推测”正在强调经济安全、鼓励脱钩的美日政府会脸色难看,觉得是为中国站台。“这种揣测的氛围让企业望而却步了。”(原文:“日米政府に忖度している雰囲気がある”)
由此,让我再次结识了“忖度”二字,感叹身处日本社会,它无处不在的魔力。大到组织决策,小到为人处世,都让你跟这二字结下了八辈子的渊源。谈及如何理解日本人的国民性,也深感悟透这两字,胜读百年书啊。
2017年“忖度”一词被评选为年度流行语
“忖度”「日语(そんたく)」二字源于我国古代《诗经》,词意本为“推测对方的心情”,但在如今的日本早已将其内涵开疆扩土,扩展为“推测对方的意图并按其行事”。而且其词义颇受欢迎,早在2017年便当选日本年度流行的潮语,人气久盛不衰。一位日本社会学家说,“忖度”是“一种深植于日本人骨髓的集体主义表现。通过忖度,人们无声地传达着彼此的关怀与尊重。”
确实,“忖度”是与人交往中的一种无言的默契,前提是双方在同一频率上能够相互共振,做到心领神会,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忖度”作为交流手段,对于文化背景相异,价值观有别的外国人来说,往往是超难度动作,一不小心就引起误解甚至暴雷。自己一头雾水,却可能无意间给对方带来负面印象。
随便举个日本人告诉我的实例吧:一家日本机电大公司,接受了一批来自我国参加技术培训的实习生。其中,一位水土不服,刚来不久就病倒送去医院就诊。负责接待的日方主管得知对方没有加入医疗保险后,“忖度”对方经济压力过重,于是用公款悄悄代缴了他的就医费;又“忖度”对方会因感恩造成心理负担,于是隐瞒了这样做是个特例的实情。谁知毫不知情的对方没跟着日本人主管的“忖度”走,把得到的免费待遇都推测是自己为实习生争来的当然权益,鼓动其他人也去要求享用这一权利,弄得公司上下都对这批研修生冷眼相待。
我本人也有过这种“不知好歹”的经历。刚来日本迎来第一个冬天,一位朋友介绍认识的日本大妈特意驱车几十公里上门来了。羞羞答答地告诉我,他家有个多余的日式被炉,如果不嫌弃就放你这里如何?我正愁没有取暖具,表示当然可以收下,心里还嘀咕我帮她家废物利用了。直到那年元旦被邀去她家过年,发现她客厅的日式被炉远比送我的还要破烂时才恍然大悟:人家是“忖度”我接受礼物会有情感压力,才竭力贬低这份雪中送炭的厚礼价值的。
类似于这位日本大妈的言行举止,在日本并不少见。哪怕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如何心领神会别人的“忖度”,并做到投桃报李也是一门重要的为人处世的学问。何以见得呢?下面一组数字可以窥其一二。
在日本,与“忖度”词义类似,且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是“读懂空气”,意为“察觉所处状况的氛围,善于察颜观色,并据此行事”。日本文化厅曾经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认为“读懂空气”很重要的受访者所占比例达19%,并把它看作未来的时代特别需要具备的一种知识和能力。而且持有这一观点的日本人明显增多,与15年前的调查相比增加了12%。(参考:《必要な言葉の能力、「空気を読む」が大幅増 国語世論調査》日经网2017年9月21日)。
这一调查结果让人深感意外,因为主张独立思考,人际沟通中追求表意清晰高效是当今世界普遍的潮流。日本人的这一国民心态大有逆时代生长的趋势。
“忖度”无疑是日本独特的一种“社交软件”,可视为与人相处的潜规则。虽然对于外国人来说很难理解,甚至很难接受,但这种思维方式是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了解日本社会的重要窗口,需要尊重并在和日本人相处时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技巧。
以我长期生活得到的经验来看,“忖度”最微妙,最难被国人理解之处在于,它是比明文规则更为苛刻的一种“潜规则”。哪怕你守纪守约,按规范做到自以为无可挑剔的地步,在日本社会“忖度”的氛围里面,仍然可能被当作一个不谙世事的另类。
记得入职日本第一家公司时,我被安排去生产现场实习。当我按部就班,每天赶在上班前10分钟进入工作岗位时,带我的那位师傅数次说道,“你真了不起,能够踩着点来上班还不迟到。”一直过了很久以后,我才“忖度”到人家这话是在讽刺我,因为工厂每个员工都是提前半小时做开工准备,只有我这个晚辈另类总是最后一个压队。若不看我是个外国人不懂潜规则,早就被教训过无数次了。
类似的事例,在与日本人交往时很普遍。比如跟一个日本人约会,见面时间约在“晚上7点前后”,我7点稍迟赶到,对方一定在那里等得“花都谢了”。因为按照“忖度”标准来意会对方的话,所谓“7点前后”,那是指提前到也有可能,不到万不得已,“7点稍后”就不成为选项。
了解这些“忖度”的潜规则文化之后,与日本人交往中的注意事项也就不言自明。
首先,理解和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是避免冲突的第一步。其次,需要学会观察和聆听,特别留意他们的言外之意,观察和捕捉日本人的非语言信号,如表情和肢体语言。特别注意他们在表达带有拒绝、否定等感情和态度时,一般习惯表达得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代表内心已有很强烈的情绪了。一句“我感到有一点为难”,在“忖度”横行的社会里,完全可以理解为“我感到非常为难。”反之,一句“真是太感激了”的赞美之词伴随一行哽咽的泪水,有可能也需要大打折扣,因为那或许是迎合对方的情绪在扮演你期待的角色而已。
另外,在表达个人意见时,直来直去会被视为冒犯或咄咄逼人,适当加入一些含蓄和委婉的表达技巧更容易被日本人接受,引发好感。
总之,“忖度”在日本文化中代表一种无需言语、通过观察对方的行为和表情来理解并满足对方需求的能力。这种文化不仅关乎礼貌和尊重,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日本社会的群体意识与对和谐相处的期许。 小结如下: ◎在日本,“忖度”就像是一种隐形的社交软件,学会理解和使用它很重要; ◎“忖度”是日本人的美德,但有时也是沉重的枷锁。这种思维方式反映了日本人的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反映了一种自我压抑与迎合他人的负面心理取向; ◎“忖度”是一种沉默的语言,只有细心的人,懂得这一沟通艺术的人才能听见; ◎“忖度”最微妙,最难理解之处在于,它是比明文规定更为苛刻的一种“潜规则”。这种文化不仅关乎礼貌和尊重,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日本社会的群体意识与对和谐的期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