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非遗傩面是如何融入到《原神》游戏中的?
- 1694768341075
- 来源:日本头条
广西桂林市曾是中国傩(nuó)文化非常繁荣的地方,宋朝时期桂林制作的傩面具更是名震京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在《老学庵笔记》卷一提到:“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至今桂府作此者,皆致富,天下及外夷皆不能及。”
说到傩文化,如果把戴面具扮演鬼神视为“傩”的话,这种广义的傩文化在全球分布广泛。在与中国文化渊源深厚的日本,大部分戴面具的艺能都跟傩文化相联系。
一块木雕刻出来的“神相”
中新社报道,“古代传说中的雷公是一个尖嘴猴脸形象的神话人物,于是我在制作傩面具时将雷公做出尖嘴鸟脸的形象,用乌褐色代表庄严作为雷公傩面具整体的铺色,金黄色代表吉祥去装饰官帽和鼻子,红色代表威严作为耳朵、眉毛。”桂北傩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唐江峰近日在“桂林秀峰非遗传承体验站”介绍了三面雷公傩面具。
桂北傩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唐江峰在雕刻傩面具。(图/中新社)
桂北“三十六神”傩面具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36个人物,有盘古、令公李靖、鲁班、武婆、开路神君等人物,依据各司神职、地位、功力、性格以及人们对他们的褒贬而传,按各神态归类,面色的主基调分别以红,白,金三层代表威武庄严,仁慈和蔼与凶相。面形上用獠牙代表自然界中的兽神,变异的脸部轮廓代表神话人物,夸张的五官变形分辨职业及人物特有的性情等,即所谓“老小妍陋,无一相似”。
通过不断摸索创作,唐江峰等人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桂北傩面具之雷公》获得2016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铜奖,整套桂北傩面具也先后到南宁、西安等地进行展览。
“傩面具属于‘冷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江峰感叹,“让现在年轻人再把这个面具戴来玩不太现实,也不常用。”今后他想将傩面具做成钥匙扣之类的小件纪念品,这样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人物去购买携带。
把傩面文化融进游戏里
其实,还真有一批年轻人,知道傩面、愿意了解傩文化。他们就是《原神》的玩家。
《原神》是上海米哈游出品的开放世界冒险游戏,其中的一个地区“璃月”则是以中国为原型的国家。因此,璃月的角色非常受中国玩家的欢迎。
众多璃月角色中,有一名超高人气的角色“魈”。魈在施展元素爆发技能(人们常说的“大招儿”)“靖妖傩舞”后,魈所戴的面具原型就是中国的“傩面”。
魈身上的中国文化元素。(图/《开发者共研计划第四期》)
按照《原神》官方发布的《开发者共研计划第四期》中的内容,在魈的面具上,设计师借鉴了一些“傩面”的特征:
面具以黑、蓝、金为主色,亮眼却不轻佻,庄重而又神秘。眼如铜铃,嘴露獠牙,头有犄角,给人以狰狞恐惧之感。额头正中间的眼睛象征“慧眼”,火焰眉纹的装饰增添气势,意在威慑四方。
中国傩文化的丛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动。
由于魈人气极高,许多玩家也自发去了解、发掘傩面以及傩文化。
傩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其实,魈刚在《原神》上线的时候,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因为魈的面具上有着长长的角,所以有人认为魈的面具是日本的“般若面具”而非中国的傩面。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搞混也无可厚非,因为日本能乐能面
中国岁末追傩驱疫祈求平安的习俗不晚于唐代传到日本,从平安时代开始流行,本来也是旧历除夕追傩,昭和时代改为在立春前一天的节分祭追傩,至今在平安神宫、北野天满宫等大量神社寺院都有举行,依旧被称为“追傩”。
日本还有大量戴面具的祭祀演艺并不直接称“傩”,中国隋唐时期流传的演艺在日本多被称为“散乐”。
“追傩”“散乐”“舞乐”等习俗和表演形式共同在日本播撒下傩文化的种子。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宋元时期,从藤原明衡的《新猿乐记》到世阿弥的《风姿花传》,标志着源于“散乐”的日本假面戏剧从“猿乐”到“能乐”走向成熟,发展出人物造型多样的面具,并运用于戏剧情节。
在“傩戏”的层次上,戴面具扮鬼神的戏剧在日本、中国乃至世界很多地方都有丰富的形式。从追傩、舞乐到神乐,几百年间傩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表演艺术融入到远古神话、修验道等日本文化的深层角落,创造了独特的包含傩元素的演艺形式。傩文化的传播还有很多线索有待发掘……
编辑:凉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