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为何“Z世代”对华更有好感?
- 1675216125689
- 来源:北京《环球时报》
“Z世代”通常指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也就是俗称的“95后”“00后”,他们已成为决定各国发展和影响国际交往的重要力量。日本媒体报道说,“Z世代”在中国超过2亿人,而在处于“少子化”的日本约有1800万人。日本官方近期公布的民调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日本“Z世代”对华好感度最高。
图为2022年10月26日,日本上野动物园举行中国大熊猫赴日50周年庆祝活动。(图/视觉中国)
“Z世代”观察中国的视角不同
日本内阁府去年底公布的“年度外交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66%的受访者对中国“感到亲切”,较去年增加1.4%;其中,与60岁至69岁的13.4%、70岁以上的13.2%相比,“Z世代”中18岁至29岁的受调查者对中国“感到亲切”的比例为41.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的平均值。
“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感到欣慰且意味深长。”日本杏林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刘迪长年在日本任教,他表示,在今天的日本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有所变化,不是上一世代制造的与邻国的“领土议题”,而是主要围绕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以及“韩国人均GDP即将超过日本”等与本国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他认为,从这个现象也能找到日本“Z世代”对华好感度增加背后的部分内在原因。
围绕这个民调结果,共同社客座研究员冈田充日前在日媒刊发题为《“Z世代”对华有好感,不同年龄段为何好感度不同》的文章。他在文中剖析称,将日本或欧美的治理体系投射到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上,以日本或西方的标准观察判断中国,这是很多六七十岁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亲切感”的原因,而“Z世代”的想法则有所不同。冈田充以教过的大学生为例说,日本“Z世代”没有经历过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他们还没出生时日本经济已开始陷入低迷,而在他们的成长期,中国又赶了上来。随着中日民间交往的加深,“Z世代”在学校或工作中经常可以和中国留学生或中国同事直接接触,这让他们可以从一种“对等”的视角观察中国。
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带来对华好感
今年25岁的木村隆说,2008年看北京奥运会的比赛让他认识了中国,尽管那时他还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木村隆看到一个和印象中截然不同的中国——中国并不是一些日本老人和他描述的那样贫穷。特别是最近一些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TikTok等社交媒体受到全球年轻人的喜爱,他们打开手机便可看到一个丰富立体的中国。对超四成日本“Z世代”对华抱有好感这样的民调,木村隆并没有预料到。他坦言,确实身边有一些同龄人对中国的某一方面感兴趣,这或许是他们对中国抱有好感的原因。
木村隆说,中国先进的IT技术、悠久的历史文化、美味的菜肴都能引起年轻人对这个邻国的喜爱。就他个人而言,对中国的兴趣始于大学时期。那时日本开始流行正宗的中国菜,在品尝、学做中国菜的过程中,他了解到美味佳肴背后的中国历史和文化。木村隆后来还到中国短期留学,结交了不少中国朋友,更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喜爱。最近爱上品鉴中国茶和努力学中文的木村隆希望有机会还能到中国学习深造。
东京艺术大学设计专业一年级学生若狭谷理纱表示,日本年轻人对流行文化很“敏感”,特别是喜欢尝试新的东西。最近日本很流行中国游戏、中餐和中国美妆。在她的班级里,大家会讨论中国游戏《原神》,很多女生喜欢用中国美妆品牌姿色(zeesea),因为“颜色好看,包装盒也精致”。
两国“Z世代”交流深深影响中日关系未来
冈田充说,中国留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日本的校园里,网络上可以和中国年轻人直接交流的社交群组也开始增多。随着这种交流的深入,日本年轻人更加关心“中国经济为什么可以飞速发展”“中国动漫和游戏为什么能赶超日本”等话题,他们更愿意去探究这些问题的原因。冈田充说,如果能继续推进中日“Z世代”交流势头的话,将为改善处于困境中的日中关系提供动力。
接受采访的日本人士大都表示,发展好两国“Z世代”的关系,才能更好把握未来日中关系的走向。正如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所说:“我们难以改变年龄大的那部分人的一些想法,因此,拍一些面向中青年群体的作品是我接下来的方向。”
刘迪非常期待后疫情时代中日民间交流尤其是年轻人之间交流的恢复与扩大,因为这将有助于中日双方“平视心理基础”的构建。他表示:“日本‘Z世代’对中国的客观认知逐渐增多,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现象。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的看法,但我们仍有理由坚信中日两国的下一世代,将生活在一个比现在更融洽且友好的氛围中。”
编辑:万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