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与心的交流|日本的折纸文化
- 1671177638401
- 来源:japanembassy
大家了解日本的折纸吗?折纸是一种日本传统游戏,通过把纸张折叠,做成动物、花、生活用品等不同的形状。
早在战国时代的日本(1400年代~1500年代后半),折纸就已经存在了。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7年),折纸在平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每个日本人在小时候都和家长或老师学习过折纸,并至少能折出一到两个形状。可以说折纸是根植于日本社会的重要文化之一。
前不久,我偶然间路过了“折纸会馆”。这是一幢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汤岛的建筑,距离JR和地铁丸之内线御茶水站步行只需5、6分钟,位置极佳。
我出于个人兴趣进去看了看,这幢建筑总共有四层,是免费参观的。一层的大厅中展示着十分精巧的折纸作品。层有个折纸商店,可以找到数百种折纸专用纸。
除了市面上常见的,会馆中还贩卖原创的折纸套装、季节限定的折纸套装等(11月底去的时候,有圣诞套装、2023年兔年的以兔子为原型设计的套装)。同时还有会馆原创的和纸、千代纸等,一张起售。介绍折纸方法的书籍、相关纪念品也可以买到。带有解说的折纸套装大约在500日元到1500日元。原创和纸的价格较高,每张约1000日元。
四层有染房,有专业人士在这里染纸。五至六层是教室,会不定期开设收费的讲座,从初级到高级都有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教授。根据会馆的网站介绍,讲座的费用约为1500~2000日元,既有团体课程,也可以单独上课。
我造访的时候时值周六,刚好赶上小林一夫馆长在商店里进行免费的演示和小型讲座,教在场的几位观众一些简单的折纸方法(只需折三四次就能变成某个特定的形状)。
看了商店中陈列的书籍才惊觉,小林馆长是折纸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被很多电视节目、杂志等介绍过。参与过执笔的折纸相关书籍也有几十本。
折纸会馆的官网上介绍到,小林馆长的祖父小林幸助是一名装裱襖(日语为“襖”,和室中常用来分割空间的一种传统纸门)、屏风等的装裱师(日语为表具師),他在上野宽永寺工作的时候学习了和纸技术,江户时代的安政5年(1858年)开始从事染纸业。后来,他购买了现在折纸会馆所在的汤岛的土地,开设了染色工厂。
这就是今天的折纸会馆的前身。
官网上还说,折纸在日本普及开来,多亏了明治时代的第一位文部大臣森有礼,他基于德国教育学者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引入了叠纸(叠纸就是用来包物品、衣服等的纸。现在多见于保管和服),这成为了折纸普及的契机。
在文部省的要求下,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产贩卖折纸的地方。(战后,)许多文具公司都会贩卖折纸套装,折纸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环出现。
折纸会馆也在1972年成立,80年代在夏威夷进行了实物表演,还曾作为巴黎时装周的服装协力。1986年,折纸会馆被认定为文京区的文化遗产。
现在,只要在日本,到处都可以接触到折纸。不管是在幼儿园、保育园还是小学,课余时间都有很多折纸的机会。日本还有折1000只纸鹤,用线连接并挂起来的习俗,被称为“千纸鹤”。千纸鹤有着治愈疾病、祈愿幸福的含义,经常作为装饰出现在医院。日本的团体在访问海外的纪念馆等地时,也经常会赠送千纸鹤作为纪念。把花上时间折的纸送给别人,可以说是颇具日本特色的一种表达真诚的方式了。
除了学校,在社区也有很多学习折纸的机会。图书馆中面向儿童的体验区,公民馆的活动等,都可以免费学习。在一些以报社为主体的民间文化学校,也会有教授一些复杂折纸的收费讲座。
20多岁到60多岁忙于工作的时期,会长时间远离折纸,甚至会忘记折纸的存在,但偶尔来到商务酒店,看到房间内摆放的一只纸鹤,就会瞬间回想起有关折纸的记忆。
在老年人的看护设施中,折纸也经常作为日常活动出现。在看护机构,每天通常会有一到两小时的动手时间,折纸是动手活动的常客。它的好处不仅是原材料便宜,所需空间不大,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成就感,让老人怀念过去,锻炼大脑。一些机构还会拍摄老人拿着折纸作品的照片。折好的作品可以带回家作为装饰,也可以作为礼物赠与他人。像这样,日本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牙牙学语的小朋友到耄耋老人,都深受折纸的帮助。
在疫情爆发之前,折纸会馆的客人来自世界各地。即使语言并不相通,也可以通过动作进行学习,折纸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跨越语言的交流方式。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折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