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大学中国留学生作弊事件有什么“正面意义”?
- 1659063636774
- 来源:东方新报
6月,两名中国留学生因在一桥大学入学考试中协同作弊,以“伪计业务妨碍罪”(指使用诈骗手段对事务造成妨害的罪名)为由,遭到东京警视厅国际犯罪科逮捕,引起中日两国广泛关注。
针对本次事件,本报记者采访了株式会社GES日中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李欣立。 GES是早稻田大学等日本15所知名大学的中国办事处,与众多日本名校考生有所交道。机构负责人李欣立告诉本报记者,在国内留学相关机构和学生个人当中,所谓的“作弊产业链”确实存在,2019年EJU考试,某留学机构用装有摄像头的眼镜在考场内拍摄试题,就是其中一例。
不过他认为,选择认真读书和公平竞争的留日学生仍旧是压倒性的多数,而且在今后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想,一桥大学作弊事件虽然影响巨大,但正因如此,可能还有一点正面意义。
在李欣立看来,个别留日学生之所以选择在入学考试中作弊,大体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日本入学考试制度好钻空子,二是这些学生不知道自己通过作弊考进名校将要付出什么代价。
关于前者即考试制度问题,李欣立解释,日本学校对作弊情况也有所了解,近年来,已有许多学校做出政策调整,如法政大学取消了托福的机考,大东文化大学加入面试环节等等。一桥事件以后,可能会更加严格,但这未必是坏事。相反,目前日本入学考试的防范技术和防范意识都太低,这既不符合时代情况,也不符合日本高等教育良性发展的要求。
△嫌疑人王某被捕后,不少媒体将问题聚焦于“中国”(图源:日本24小时新闻)
为什么这么说?比起欧美大学的末位淘汰制,日本大体还是遵循东亚教育体制的“严进宽出”,只要进了学校,基本万事大吉,不到万不得已,学校也不想为难你。“宽进严出”和“严进宽出”孰优孰劣,本身很难评价,毕竟在一群优秀的学生中强行淘汰20%甚至更多,也过于残酷。
但现在日本仿佛只有“宽出”,没了“严进”;既然在毕业环节已经稍微“放了点水”,再不加强入学环节对优秀人才的遴选,对整个教育水平和竞争力而言都极为不利。今后取消机考,增加面试,一方面可以减少代考等作弊行为,一方面方便教育机构对学生包括语言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作出更全面的评判,显然好处更多。
关于后者,即学生需要为作弊付出怎样的代价的问题——的确,相较中国,在日本重大考试中作弊或疑似作弊,受到的处罚很轻。2003年,中国考生因盗窃数学试卷获刑7年;而在日本高考中作弊,大多只予以取消考试资格处理。
此外,中国考生基本不敢在高考考场上做任何小动作;而今年日本高考中,一名日本考生因佩戴口罩方式可疑,被监考人员提醒了6次仍拒绝做出调整,这才丧失考试资格。
不过,这都是表面现象。作为教育现场人士,李欣立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广大考生两点:其一,即便在日本,投机取巧进入名校后读不下去的留学生也不是个案;其二,作弊行为将破坏诚信体系,并给自己国家和同胞的声誉带来极大负面影响。
李欣立告诉我们,近几年,他所在机构的合作学校,一所位处东京的著名私立大学,不止一次向他反映中国留学生跟不上进度,而这些学生的入学考试分数大多很漂亮。尽管难以求证,他认为不排除这些学生在入学考试中使用了不正当手段的可能性。最后,这些学生因为拿不到学分,没能够毕业。
他还向本报记者透露,一所关西著名国立大学在网络电话面试后招收了一名中国预科生,见了面才发现日语一塌糊涂。追问之下,对方泪水涟涟地坦白连电话面试也是代考的。李欣立感慨:“那名教授恐怕再也不会收中国学生了。”
总之,一方面日本校方提高门槛,断了学生作弊的念想;一方面考生学会认识自己,面对真实的自己,留日学生作弊情况应当会越来越少。毕竟最大的幸福并非头戴虚假的光环,而是通过努力,收获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果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