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文化默契 当北京运河龙灯“撞衫”北海道螺旋纹
- 1752027811825
- 来源:亚太快讯
一条中轴线,延绵着北京历史文脉。它与北京另一文化轴线大运河文化带在万宁桥交汇。顺流而上,到历史名镇通州,可以感受到属于运河文化的另一番风脉。
踏入北京市通州区漷县镇张庄村的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两条蓝身巨龙蜿蜒盘踞在上空,龙吻含笑微张,述说着百余年的历史。龙头之侧,吸引人们目光的,似水流纹样的螺旋纹与北海道阿伊努人盛行的螺旋纹展现了惊人的相似,这或许是一种跨时空的文化默契。
2025年6月5日,北京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里展示的制作于20世纪80年代张庄龙灯手工模型(雌雄双龙)。(图/卞亚文 摄)
据运河龙灯第五代传承人谢兆亮介绍,运河龙灯这项北京非遗技艺最早追溯到1834年,当时正值清朝道光年间,因张庄村段的运河结冰阻碍了皇粮船行进,村民舞龙祈福三天三夜后河开冰释,船只得以通行,皇帝因此允许运河龙灯使用象征皇权的黄色来装饰。如今,运河龙灯已经是通州每逢年节庆典必不可少的祈福与庆祝方式,曾在中国舞龙大会、北京国际非遗周、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国际舞台亮相。
相较于中国大多数龙灯的“红龙圆头”,运河龙灯却是“蓝龙方头”?说起这些,年近六旬的谢兆亮滔滔不绝,神采奕奕。“咱瞧这两条龙,是我父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的,全长18米,通体蓝色,象征着运河水,如河道蜿蜒,这是它最特别的地方。”谢兆亮进一步解释称,“龙灯造型是方头大口、鹿角长须、猪鼻圆眼、蓝身金鳞、金鱼尾巴,融合各种动物形象于一身,组成了一个吉祥物。”此外,运河龙灯还是中国为数不多的雌雄二龙,“舞的时候男一队、女一队,意在阴阳相合。”
历经190余年,运河龙灯经过每一代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龙灯的整体结构是由白松木制作的榫卯结构与十字扣组合而成,外表由竹箆和纸张布面填充。为了让龙灯在舞动时更加灵动,从谢兆亮父亲那辈便开始便将龙头从50斤减重至30斤,“早年间的龙下巴一拖一动,后期逐渐演变得更灵活,能跟随着龙头的舞动自主微张,更有动感了。”
2025年6月5日,北京通州运河龙灯第五代传承人谢兆亮在大运河龙灯文化博物馆展示舞龙头动作要领。(图/卞亚文 摄)
“舞起来才见着龙灯的魅力。”谢兆亮如是说,“舞龙套路早年间有30多套,靠着舞龙人的言传身教流传至今,到我接手时只有二龙戏珠、龙打挺等14套了,咱们老一辈传下来的非遗文化,不能弄丢了!”谢兆亮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目前所有的套路做成讲解视频,让更多人了解运河龙灯的故事。
2025年6月5日,谢兆亮的女徒弟信连霞展示舞龙珠。(图/卞亚文 摄)
谢兆亮的女徒弟信连霞加入舞龙队三年了,如今已可以独自担纲舞龙珠的角色。“得从最关键的舞龙珠开始,因为两条龙都要跟着龙珠的套路招式去舞。”信莲霞提到,“要带着18米长的龙舞起来对体能也有很高的要求,要比其他队员多跑几倍的路线,这也是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跟着师傅学舞龙灯、了解非遗,信莲霞感到很踏实,“有师傅带着、教着,舞得开心。”
谢兆亮期待着更多年轻力量加入到运河龙灯的传承中来。为此,他凭着丰富的经验,编创出4套新的舞龙套路,亲自去厂家定制适合学生舞的“轻型小龙”,带着龙灯走进小学,让非遗文化在孩子心里发芽。“舞龙灯不是职业性的,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完)
(文/林听)
编辑:山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