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面人彭”的指尖传奇:面塑里的中国故事

  • 来源:亚太快讯

北京的中轴线之美,原来也可以通过面塑展现得淋漓尽致:永定门、钟鼓楼等古建沿“中”字轴线次第排开,面团捏出的月季环绕绽放,雨燕翩跹飞舞。这是北京非遗“面人彭”传承人彭小平、彭天父女2021年创作的北京中轴线主题作品。彭天以此向孩子们娓娓讲述:“夏季北京,月季遍地盛开,这就是我们写实的城市记忆。”

图为北京非遗“面人彭”传承人彭天。(图/受访者供图)

面塑,这门穿越千年时光的古老手艺,在2008年被中国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北京,“面人彭”工作室里,彭小平与女儿彭天守护着这项技艺的灵魂。

彭小平自幼痴迷面塑,师承名门又博采众长,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面人彭”风格。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他成为北京最早获批准的个体户之一,在天坛附近的光明楼开启了面塑艺术的漫长旅程。

工作室里,传统题材面塑承载着千年文脉:经典小说人物、成语故事场景、民俗传说角色,每一件作品都是凝固的中国故事。最令人拍案叫绝的莫过于绝活“蚂蚁塑”:半个核桃壳内的方寸之间,竟容纳了22个神态各异的面塑人像——唇齿清晰可见,衣袂褶皱分明。当观者屏息凝视这微观世界的神韵,指尖上的千年传奇已悄然开启。

图为彭天和她的面人作品。(图/受访者供图)

彭天尤为珍视京味文化的表达,老北京兔儿爷、灵动雨燕在她指尖获得新生。“我们希望通过面人这门传统技艺,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给大家。”彭天眼中闪烁着对这份使命的珍视。庙会时节,看着孩童攥紧压岁钱欢喜挑选面人,父女俩便真切感受到传统在时代脉搏中的延续。

这份传承从未固步自封。当2022年北京冬奥圣火点燃,彭天妙手捏出打冰球的兔儿爷——传统民俗与现代体育碰撞出惊艳火花;智能机器人系列面塑更赋予古老技艺鲜明的时代印记。

这份传承也并未仅囿于中国。父女二人的艺术足迹早已跨越山海。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现场,到2010年希拉里访华时钓鱼台国宾馆的国礼相赠,再到为希拉里女儿婚礼精心制作的送子观音面人,面塑成为传递东方祝福的无言大使。

2023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肯尼亚总统威廉·鲁托在参观华为公司时,被彭天创作的“智慧大学”“智慧医院”等面塑场景吸引。威廉·鲁托赞叹于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更在社交媒体上特意分享这些作品图片。“参观结束后他在社交媒体发布了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的作品图片,让我感到很荣幸。”彭天回忆道。

彭天表示,她曾先后到访过20余个国家,细致观察过纳米比亚的箭袋树、马达加斯加的环尾狐猴,还有新喀里多尼亚水族馆里的鹦鹉螺等。“这些需要反应当地实际的天气、植物、动物、国情、民俗文化的面塑,都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和实践的”。

如今,走进彭天的工作室,体验面塑的人群络绎不绝——既有稚子好奇的目光,也有成年人重拾童趣的专注。彭天还带着面塑技艺走进校园,在孩子们柔软的指尖播撒文化种子。她说:“我们既是传统的‘守艺人’,也是‘开路人’。”

苏慧子/文

编辑:山佳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