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力量:讲述跨越国界的精彩故事
- 1760434332655
- 来源:亚太快讯
全球妇女峰会于2025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女性议题与"她力量"。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她们”,来自不同国度,却在各自领域闪耀光芒。

全球妇女峰会于2025年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女性议题与"她力量"。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她们”,来自不同国度,却在各自领域闪耀光芒。“她们”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与突破,更是全球女性力量的缩影,诠释着"她"的无限可能。图为2025年9月24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的特别策划“风移影动——中法两国影像的传奇之路”系列活动现场,巴黎中国电影资料中心副主席路易莎·普鲁登蒂诺(Luisa Prudentino,右)与北京艺术8创始人柯思婷·佳玥(Christine Cayol)在台上交流。路易莎·普鲁登蒂诺是一位汉学家和中国电影专家,她撰写了大量关于该主题的文章和散文。自2013年以来,她一直担任拉罗谢尔中国电影周的策展人,同时也是许多电影节的中国和亚洲电影的编导。而法国作家、哲学家柯思婷·佳玥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一直从事中法艺术、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亚太快讯)

2024年9月29日,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蔡九迪(Judith Zeitlin,中)、耶鲁大学神学院、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司马懿(Chloë Starr,右)和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文学副教授叶纹(Paola Iovene),共同出席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北京举办的“成为汉学家:挑战与思想”主题研讨会。蔡九迪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戏剧和视觉文化。著有《异史氏:蒲松龄与中国文言小说》《芳魂:明末清初中国文学中的女鬼与性别》《蔡九迪自选集》等;司马懿曾在杜伦大学任教,并在牛津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现为英国汉学协会理事、世界汉学大会常务理事。研究兴趣包括晚清小说、近代中国及东亚神学思想研究等,著有数十篇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叶纹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尤其关注文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她曾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多次就中国作家作品研究发表观点。(亚太快讯)

2025年3月22日,日本女艺术家盐田千春(左一)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介绍自己的个展“静寂之空”。盐田千春1972年出生于大阪。盐田千春以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而闻名,她的作品源于个人经历或情感,通过质疑身份、界限和生存等看似普遍的概念,表达了对记忆、焦虑、梦境、沉默等一些无形事物的情感。(亚太快讯)

2025年6月8日,法国漫画家达莉亚·施密特(Daria Schmitt)在北京举行的图像小说节现场回答读者提问。达莉亚·施密特是法国青年漫画艺术家,曾进修历史和建筑艺术研究相关专业,在多家娱乐公司从事过场景及视觉设计工作多年。2018年,为《鸟类狂》(Ornithomaniacs)绘制插图,荣获Artémisia奖。(亚太快讯)

2021年9月4日,来自韩国的肢体戏剧艺术表演者章嘉禾正在表演自编自导的戏剧作品《惜别》。 章嘉禾(Yela)从18岁起在韩国做演员,30岁只身来到中国,在戏剧表演方向一路求学,今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班毕业。如今,拥有二十多年表演经验的章嘉禾仍走在创作之路上。(亚太快讯)

2021年8月28日,来自马来西亚的中医医生严利依正在北京鼓楼中医院内帮患者问诊。 高中毕业后,19岁的马来西亚女孩严利依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开启中医学习之旅,10年磨一剑,学古汉语,研究中医经典,跟师出诊,拜师学艺,如今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把脉、针灸、开方,中医功夫样样能上手。(亚太快讯)

2021年8月23日,加拿大音乐人子玉(Ember Swift)在北京的家中创作音乐。Ember Swift(中文名子玉),加拿大音乐人,曾在多伦多大学学习中文与中国文化。2007年她来到中国,从书本里的“中国”走进现实,感受到文化的差异与惊喜。她把初到中国的所见所感写进专辑《Lentic》,并在与中国音乐人合作中探索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亚太快讯)

2025年9月12日,凯瑟琳·冯·瑞里博在T台秀结束后向观众致谢。多年来,凯瑟琳深耕中国传统面料尤其是香云纱的创新应用。她多次在广东顺德研究莨绸染色工艺,更将工作室长期设于北京,持续探索中西纤维艺术融合的新可能。(亚太快讯)

2023年12月2日拍摄的第十五届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主席蒲皓琳。法国作家蒲皓琳(Caroline Puel)因建立法国《解放报》驻华记者站、担任傅雷翻译出版奖常任评委而被人们所熟知。在这些身份之外,她还是中国媳妇,也曾是中国的外交学院学生、法国驻华记者。在中国的工作、生活经历让她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变迁。(亚太快讯)

2023年8月10日,比利时设计师翠翠在北京的工作室内展示其设计的苗绣元素时装。来自比利时的设计师Jehanne de Biolley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因为喜欢翠鸟,她给自己取中文名“翠翠”。翠翠钟爱贵州苗族文化,将苗绣元素融入作品创作,设计出一系列别具一格的服饰作品。她把苗族古歌翻译成英文,印在丝绸服装上,亮相非遗主题服装秀,惊艳了在场观众。翠翠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文化,也讲述着她与非遗的故事。(亚太快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