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
- 1760078928637
- 来源:亚太快讯
当地时间10月9日13时,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获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有很深的中国情缘,他曾三度赴华旅游,还喜爱李白和儒家经典。不过,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再一次遗憾陪跑了……
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获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图/广州《南方日报》)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当地时间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以表彰他“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
北京《环球时报》报道,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拉斯洛是中欧传统史诗作家中的杰出代表。已故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曾评价他为“匈牙利当代启示录大师”,德国作家塞巴尔德亦对其创作视野的普世性给予高度认可。由于拉斯洛的作品仅有少数被翻译成英文,文学评论家詹姆斯·伍德还曾写道,他的书“像稀有货币一样被广泛传播”。
英国《卫报》称,拉斯洛以超长句式、反乌托邦主题、忧郁的情感基调以及文本中持续不断的张力著称,评论界常将他与果戈里、梅尔维尔、卡夫卡等文学巨匠相提并论。
据路透社报道,拉斯洛于1954年出生在匈牙利南部小城久洛市,父亲是律师,母亲在社会福利系统任职。1985年,他出版了处女作《撒旦探戈》,这部小说以与他故乡风貌相似的偏远农村地区为故事背景,一经问世便在匈牙利文学界引发强烈反响,后续还被该国知名导演贝拉·塔尔改编为一部时长7小时的电影作品。
尽管拉斯洛长期以“漂泊”的姿态在世界各地游历,但始终坚持用匈牙利语进行写作。在他看来,母语承载着一份不可替代的“脆弱本质”,是其创作的核心根基。
拉斯洛还有一段中国情缘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这是一个需要深呼吸才能一口气念完的名字——就像他小说中无限增重的长句一样。对远在大洋彼岸的许多中国读者来说,他并非是个家喻户晓作家。
广州《时代周报》报道,现年71岁的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在世界文坛驻足已久,最早在1991年就到过中国,从而迷上了中国文化,在他看来,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
他喜爱李白和儒家经典,并为自己取过一个中文名——好丘,意思是美好的山丘,以及对孔丘的喜爱。此后在1998年,他再一次到中国,沿着李白的足迹走了近十座城市。最近的一次,是于2009年前往上海和北京两地旅游。
有评论家曾称赞他“以冗长而连续的句式,逼视人类在废墟与幻觉之间的生存困境”,并认为他的文字“如一种祷告,既绝望又庄严”。
他多次到访中国,对亚洲文化有着意外的共鸣,这让他成为极少数主动与亚洲语境发生对话的欧洲作家之一。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所有中国古代的大诗人,李白、杜甫我都很喜欢。但李白,我不仅喜欢他的诗歌,也喜欢他的个性。在1991年我制作过一张地图,通过李白的诗歌标出他一生踏过的山川河流。于是1996年我就顺着这些地点去追寻李白的足迹。”
村上春树再次诺奖陪跑
随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产生,备受关注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则再次陪跑。
2006年,村上春树凭代表作《海边的卡夫卡》获得“弗朗茨·卡夫卡奖”,该奖当时被普遍视作诺贝尔文学奖的风向标,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这意味着当时的村上春树已经有半只脚迈进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他的后半只脚迈了整整18年,至今还未迈进去。
编辑:赵柄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