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日本!又是京都大学!北川进获今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为日本第30位获奖者!
- 1759968020427
- 来源:东瀛新视野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京都大学教授北川进(Susumu Kitagawa)、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查德·罗布森(Richard Robson)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奥马尔·亚吉(Omar Yaghi),以表彰他们在金属有机框架发展方面的贡献。这也使得日本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变成了两位,也是自2019年吉野彰以来,日本再次获得化学奖。此前的10月6日,日本科学家,博士毕业于京都大学,现任教于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的坂口志文与美国科学家Mary E.Brunkow、Fred Ramsdell一道,因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发现获得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若将以往获奖者计入在内,包括已加入美国国籍的人士,北川进是日本第30位诺贝尔奖获奖者。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官方公布的三位获奖者画像(左一为北川进)
评选委员会对获奖原因表示:“他们创造了具有气体和其他化学物质可以进出的大空间的分子结构,这些金属有机结构可用于催化化学反应,例如从沙漠大气中提取水和捕获二氧化碳”,并且“有可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做出贡献”。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表示:金属有机框架具有巨大的潜力,为定制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带来了以前无法预见的机会。
▲10月8日晚,北川进在新闻发布会(来自“京都新闻”)
虽然基于分子间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超分子化学和分子机器(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研究了分子间的特定作用和组装,这些组装大多基于氢键、范德华力等弱相互作用,类似于生命体内结构的组装。把更强的相互作用(例如金属-配体的配位作用和有机共价作用)引入到体系内需要对化学合成更高层次的精准把控,也需要对已有化学理论和概念进行突破。
▲京都大学校园内的木下广次雕像
根据日本“京都新闻”的报道,北川进1951年7月4日出生于京都市。1974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系,1979年完成工学研究科博士课程。在大学理工学部担任助理和助理教授后,1992年成为东京都立大学理学院教授。1998年成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科教授,2013年成为京都大学材料—细胞集成系统中心主任。自2017年起担任京都大学特聘教授。2024年4月起担任京都大学理事兼副校长,自今年1月起担任京都大学综合研究促进本部主任。
▲10月8日晚的新闻发布会上,北川进接受京都大学校长湊長博(右)的祝贺
北川进早在2009年就获得日本化学会奖,2011年获得紫丝带奖章,2013年获得京都新闻文化学术奖和江崎玲奈奖,2016年获得日本学院奖。2025年又获得京都府文化奖特别功绩奖。
北川进长期从事配位聚合物及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北川进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成功开发出一种拥有无数极小细孔的物质——“多孔性材料”。“多孔性材料”具备气体吸附功能,不仅可用于储存天然气等,还能从废气中分离并吸附二氧化碳,拥有多种应用可能,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的应用也备受期待。
▲与北川进教授共著论文的京都大学研究员梁浩微信朋友圈截图(上图)、郭鲲昊(下图左二)与同学在一起
北川进与中国高校和学术界也有着紧密联系,曾于2024年作为京都大学学术代表,主持同济大学—京都大学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开幕式与闭幕式,参与碳中和领域学术报告指导。京都大学博士毕业后担任研究员的梁浩今天第一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向导师表示了祝贺:“祝贺北川进老师获得2025诺贝尔化学奖!有幸在2023年与北川老师共著了一篇研究论文,首次设计了一种可溶性的MOF型纳米管。”对于京都大学教授再次获得诺贝尔奖,在接受“东瀛新视野”采访时,梁浩用很简洁的几句话谈了自己的看法:“从事科学研究,(日本的教授)想法很简单,日本在这方面做对了。他们不仅仅是为了混口饭,不在于吃饱穿暖,跟日本足球一样,在正确的道路上。”梁浩还表示:“自然科学的发展是需要自由探索的环境,指标化很害人。现在不少大众没有分清楚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的区别。”京都大学中国留学生郭鲲昊表示:“确实惊讶但非常开心。自己在读的京大真的很了不起。”
▲日本电视新闻网报道截图
坂口志文和北川进的获奖,也许将有助于改变目前中国高校从科研经费、学科建设、学生就业和报考,以及部分高校的政策导向过于偏重工科,扎堆“短平快”的应用领域而忽视基础科学研究的状况。
(“东瀛新视野” 蒙令华 发自日本大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