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组团式”援藏 中国医师护雪域高原无恙

  • 来源:亚太快讯

8月19日恰逢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今年8月启动第十批和第十一批“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交接工作。10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各地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人才奔赴西藏,通过“以院包科”“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等形式的工作机制,为雪域高原培养出一支“带不走”的健康卫队。

高原上的“白玉兰”:走近上海医疗援藏30年首批女医生

综合新华社、上海上观新闻、澎湃新闻报道,从2015年起,全中国17个对口支援省市203家医院选派2000余名专家组团式帮扶西藏各级医疗机构,为西藏培养本地医务人员5536名。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政策,西藏卫生健康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服务可及性、便利性不断提高。

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自去年起,史无前例地迎来了上海女医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作为对口帮扶医疗机构,选派5人“上高原”,来自皮肤科的张臻医生是其中之一,她也成为上海医疗援藏日喀则30年来派出的首批两位女医生之一。

张臻在西藏当地为患者诊治病情。(图/上海上观新闻)

张臻师从皮肤科知名专家徐金华教授,迄今从医20余年,她直言:“现在是越干越喜欢了!觉得更有研究的劲头了,我们不但要研究皮肤疾病,更要研究健康皮肤,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

华山医院是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单位。去年5月,张臻收到组织通知进藏前,还从未踏上过这片神秘的土地。刚落地,她与华山医院放射科的李婵婵医生就成为“焦点人物”,“援藏来了两位上海女医生!”

仲巴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尼泊尔接壤,是日喀则地区边境线最长的纯农牧县,平均海拔近5000米。医疗队从日喀则市区出发,驾驶越野车前往仲巴需要8至9个小时,驾驶员风趣地调侃道,“我们本地西藏人都不大去仲巴,你们去那偏远之地支援。上海医生太伟大了!”

华山医院皮肤科年均门诊量超190万人次,张臻与同仁们在上海看诊每日忙得像个小蜜蜂似的停不下来。突然来到常住人口不到3万的仲巴县,她“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她发现:相比内地平原地区,西藏当地的浅表性感染疾病很多,皮肤创面也更难愈合,这可能与紫外线长期照射、客观条件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进藏后,张臻迅速在仲巴开设了首个皮肤专科门诊,并积极与华山医院联系捐赠了一批华山自制制剂。她与团队还撰写《高原护肤宝典》,录制系列视频翻译成藏文,为牧民们普及护肤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皮肤专科门诊开出的医美诊疗室,出乎意料地需求特别旺盛,倍受当地人喜爱。而在专科并不忙碌的日子里,她还要担任全科医生,有时看看妇科病,有时兼顾呼吸病,“那种被需要的感觉特别强烈,这让我觉得在仲巴并非仅仅我来支援来输出,其实我的收获比付出更大一些!”张臻说。

高原上的“爱心接力”:上海援藏医疗队守护藏族女大学生求学梦

在西藏日喀则市群峰连绵的山脚下,有这样一群医生,他们不仅为萨迦县带去了先进的医疗技术,更在两年时间里持续守护着一个藏族女孩的求学梦想,书写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温情故事。

2024年初春,上海市徐汇区第九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刚抵达日喀则市萨迦县中心医院,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下乡义诊工作。在海拔4700米的麻布加乡卫生院,队员们与格桑珍拉母女的相遇,成为了这段爱心故事的开端。

当时,格桑珍拉的母亲因双眼失明,生活难以自理,为给母亲治病,格桑珍拉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上海援藏医生、眼科主任江志坚看到这一情况,立刻为格桑的母亲进行精心治疗,最终让她的双眼重现光明。

队员们得知了这个家庭的艰难处境:格桑珍拉的父亲15年前走失,至今杳无音信,家里没有劳动力,母女俩相依为命。然而,生活的困境并未磨灭她的求学之志,她学习刻苦上进,考入西北民族大学自动化专业。

时任萨迦县中心医院院长的王洋了解情况后,当即召开医疗队临时会议。“我们医疗队每个人都出一份力,一定能帮她渡过难关!”队员们的话语坚定而温暖,当场决定成立“助学小组”,组织爱心捐款,以减轻格桑珍拉的学费和生活费压力,为其求学之路点燃了希望之光。

今年4月15日,上海市徐汇区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抵达萨迦县。队伍虽然完成了更替,但对格桑珍拉的资助从未中断。萨迦县中心医院两位新老院长王洋、盛颂颂、徐汇区援藏医疗队队长王安柱及各位医疗队员共同商议后,于8月8日专程奔赴麻布加乡格桑珍拉的家中。

他们带来的不仅有上海徐汇区第七、八、九、十批援藏医疗队集资的7000元人民币爱心捐助款和物资,更有一份沉甸甸的承诺。现任萨迦县中心医院院长盛颂颂与医疗队员们为格桑制定了“学业帮扶计划”,并明确表示将持续资助帮扶格桑珍拉至学业结束。他们的援藏工作不会停止,而格桑珍拉的求学之路,也必将在这份持续的关爱下越走越稳。

今年8月5日,协和医院第十一批援藏医生蒋青伟(前左)与为患者施行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扎西(右)交流。(图/新华社)

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中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断提质增效

近日,援藏两年之久的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的徐海峰教授仍在忙着开展手术。在援藏期间,他多次带领团队开展各种高难度手术,包括高原首例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首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新一批援藏医生还在适应环境和熟悉工作中,我们这一批援藏医生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他说。

徐海峰的经历,是全中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不断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记者从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了解到,2024年8月至今,384名“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及柔性支援团队,已帮带286个本地医疗团队、培养658名本地医务人员;推广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473项,“打包移植”先进经验242个,实现了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的小病不出县区就能得到有效救治,诊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目前13家县医院门急诊量达到68.24万人次,危重症抢救成功率高达94%,部分县医院已能独立开展开颅、髋关节置换等高难度手术,诊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如今,新一批援藏医疗人才已带着前沿的医疗技术,投身高原医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育、医院管理等领域,让优质医疗资源在高原落地生根,持续惠及当地更多民众。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