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5岁日本教授猥亵女学生,到武汉大学图书馆“桌下自慰”,我们该如何界定性骚扰?
- 1754396141856
- 来源:旅日侨网
8月3日上午,山形大学一名65岁特聘教授,在京急线列车上,涉嫌用下半身多次触碰一名女大学生的手肘,被当场逮捕。受害者是一位20岁来自神奈川县的女大学生。
她在品川站前果断将教授拦下并报警。面对警方的盘查,教授当场认罪并道歉。
目前,山形大学方面回应称,确有与校内同名人士被捕,目前正等待与教授本人取得联系,确认事件真实情况。
在日本,“电车痴汉”(在车厢内发生的性骚扰事件)由来已久,甚至设有女性专用车厢来避免接触风险。然而,现实是,即便痴汉案件频发,真正能将嫌疑人当场制服并交由警方处理的案例却不多见。
小编以为原因有三:一是猥亵行为往往发生在转瞬之间,受害者难以留存证据;二来猥亵行为通常较为隐蔽,监控存死角,目击者稀少;三来举报成本高,女性担心反被怀疑夸大其词或博取同情。
就好比,山形大学这名教授,即使被当场抓捕,犯罪行为已成板上钉钉了,可日本的网络舆论却并未一致谴责,反而出现了一些质疑声:
证据是什么?是他在舆论压力下道了歉就算是证据了吗?在拥挤的列车里,难道不可能碰到对方的手肘吗?
比如说,一名女性坐在电车座位上,双手交叉放在膝上的手提包上,而站着的男性一手拉着吊环,随着车体摇晃,我认为他的下体有可能会一时碰到女性的手肘。如果是这种情况,就算因为电车晃动或其他原因,下体一时不小心碰到了,若没有恶意,只要说声对不起也就过去了。但这次事件中,也许女性感受到了男性是故意地反复碰撞,或者说一直贴着她的手肘,所以才做出了那样的反应吧。
如果将目光放到国内近期的热点——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就不难发现,这类猥亵案件,虽然发生的情境不同,但却面临着相同的难题:一方面,受害者是否产生误解,过度反应成为争议焦点;另一方面,对此类行为是否构成猥亵也难以定性。
网传的武汉大学图书馆事件相关影像
小编先来简述一下“武大图书馆事件”的缘由。
2023年7月11日,武汉大学硕士生杨某某(女)在图书馆自习时,发现对向而坐的本科生肖某某(男)反复揉搓大腿根部,怀疑其进行自慰并对自己构成性骚扰。于是她秘密拍摄5段视频(总长4分50秒),随后当面对质。肖某某手写道歉信,承认“做了下流的事”(措辞按杨某某的要求来写)。事发后,杨某某向校方举报,要求取消肖某某保研资格。校方初期调查(2023年10月7日)认为监控无法证明性骚扰,但杨某某拒绝私下和解。
也是在同年的10月11日,杨某某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公开指控,引起舆情发酵。肖某某及其家庭信息遭人肉曝光,照片被制成遗像传播。10月13日,武大以“存在不雅行为”为由对肖某某记过处分。
肖母公开其子有特应性皮炎病史(股根部湿疹复发),提供2020年起的医疗记录及事发当日购药凭证,称动作实为抓痒。肖某某因网暴被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自杀风险达80%,其祖父受刺激后离世。
2024年6月,杨某某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肖某某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5000元。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宣判:肖某某动作存在“抓痒的高度可能性”,5名医学专家分析认为非自慰特征(如非惯用手、间断动作);图书馆属开放场所,两人无任何交流,肖某某动作在杨某离座时仍持续,无法证明针对特定对象或含性挑逗意图;驳回杨某某全部诉讼请求,认定不构成性骚扰。
目前该事件的最新进展:2025年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称尊重司法判决,对于肖某某纪律处分是否需撤销将进行全面的调查复核。
武大图书馆事件可大致可总结为,女学生反击猥亵却反被立案调查。此事件一度被视作女性勇敢反抗性骚扰的典范,却在事发2年后,在法律层面走向了相反方向。一时之间,舆论反噬,性别对立升级。
而如今,这场没有赢家的悲剧中,对肖某某而言,司法也许能还其清白,但身心创伤与前途受阻将很难逆转;对杨某某来说,维权初衷或因误判滑向诬告,学术信誉将面临崩塌;对武汉大学来说,其公信力受损,暴露出管理机制的僵化与舆情应对失当。
另外,令小编最为担心的莫过于,每一次这类模糊案件的反转与质疑,都会削弱公众对受害者声音的信任。当指控被视为泼脏水,当求助反被贴上心机标签,当维权演变为攻击,那些真正想要发声的人,也将不再敢开口。
正义需超越舆论情绪,回归证据与程序。不论是电车上的日本教授,还是武大图书馆中的学生,我们在“性骚扰”、“猥亵”的议题上面对的其实是同一个难题——如何在保护受害者权益与保障司法公正之间找到平衡?
小编认为:一来还是要坚持维护我们对身体界限的主张,营造能放心举报的社会氛围;二来坚守法律精神,事实为据,程序公正,不能将感受与犯罪主观划等号。在模糊地带中辨清界限,在情绪之外寻求理性。这,或许才是我们作为公众真正该做的努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