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去景区当“野人”:这届中国年轻人重新定义工作

  • 来源:亚太快讯

日薪500元(人民币,下同),包吃住,可以光明正大“摆烂”,唯一要求:不准说人话。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做吗?今年暑假前,中国湖北神农架、辽宁关山湖、河北东太行、云南松鹿部落等多个景区设置了“野人”互动项目,并发布启事,招募景区演职人员。近日,湖南长沙世界之窗招募“野人NPC(非玩家角色——non-playercharacter,简称NPC)”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热潮。该岗位一经发布便吸引很多人报名,应聘者们各显奇招,网络直播观看量轻松突破百万。

有的景区表示,16个“野人”岗位在发布招聘信息当天就有近4000人报名。谁在扮演“野人”?这份工作是否真如互联网上呈现的那样快乐且自由呢?

这个暑假,长沙世界之窗有“野人”出没

综合上海上观新闻、《长沙晚报》掌上长沙、《湖南日报》报道,7月23日,长沙市中心惊现“穿越”奇景,五一广场和地铁站出现了几位身披兽皮、手持石器的“原始野人”。他们大摇大摆地穿梭在现代都市中,打卡、玩耍、跳舞,模样新奇又有趣,瞬间引发众人围观,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合影,热闹非凡。

7月23日,湖南长沙市地铁站的“原始野人”扮演者们与游客合影。(图/掌上长沙APP)

原来,这些“野人”是长沙世界之窗“马栏山原始人部落”的成员。据悉,“马栏山原始人部落”是长沙世界之窗在中国今年暑期(7月5日至8月31日)推出的特色区域。为了打造这个部落,景区下足了功夫。“野人NPC”招聘活动吸引了数千人报名,大都是正在休暑假的大学生。

面试现场热闹非凡,应聘者们各显神通,有狂野的“野人舞”、惟妙惟肖的动物模仿,还有创意十足的原始才艺展示,大家都渴望能成为这个部落的一员,体验“原始打工人”的独特生活。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野人”,可不是简单披上兽皮就行。形象上,要原始又不失体面,景区统一提供服装,妆造也有严格把关;和游客互动时,表达“野性”也要有分寸,懂得“趣味”才是灵魂,所有“野人”上岗前都要接受基础行为规范和互动技巧培训,学会根据游客反应灵活应变,让游客跟着“野人”的引导一起释放自我。

在互动玩法上,该景区还独创了一套“野人语”,比如“嗷”表示“是”,“唔唔”表示“不是”,“唔嗷”是求投喂,“噜噜”是打招呼,“啊呜呜”是求合影,“嗷呜”则是快跑。游客可以通过“野人野语”教学、野人抢亲互动表演和野人水枪大战等活动,沉浸式感受“原始生活”的乐趣。

“野人NPC”岗位为就业点亮新思路

有人说,这届中国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何为好工作和工作中收获的成就感。

这场看似猎奇的职业风潮,不仅反映出中国景区营销创意的成功,也为求职者和就业市场带来新思考。

当下,中国年轻人就业压力持续攀升,但不少人依旧被传统就业观念束缚:许多求职者紧盯所谓“铁饭碗”“体面工作”,却忽略了市场需求的多样性。而“野人NPC”岗位的爆火,无异于对固有思维的突破。它不设过多门槛,偏向个人的表现力与互动能力,给普通人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一些年轻人有“尝鲜”的求职意愿,同时能让他们意识到,只要拓宽就业思路,看似小众、新奇的岗位,也隐藏着新的机遇。

此外,近年一些新兴职业如乡村咖啡馆主理人、街头小吃直播博主、剧本杀编剧、沉浸式剧场演员,看似简单,其实也很具挑战性,但如果从业者能将新鲜事物变成自己的“一技之长”,也能在这些小众赛道脱颖而出。

未来,随着新兴岗位在中国不断涌现,可以期待出现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充满创造力的职场新生态。

“野人”博眼球的背后:中国中小景区面临生存困境

“野人”俨然成为今年中国文旅营销的奇观之一。

然而,在这背后,是无数景区不惜同质化、疯狂内卷,试图跻身“网红”的求生挣扎之痛。似乎只有成为网红景区,才是唯一出路。

媒体记者7月10日探访了辽宁关山湖景区,它是最早推出野人互动、招聘的景区之一。在景区深度体验“野人NPC”工作的同时,该景区正挣扎于从传统观光向提供“情绪价值”的转型,奉行“不整活不成活”,也在尝试相对创新,摸索将短暂流量转化为持久“留量”的路径。

据悉,关山湖景区是中小型4A级旅游风景区。2022年,景区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景区依托水电站、水库主打游乐设施,有千米滑索、高空漂流、玻璃栈道网红项目等。如今,吸引游客的不只是风景和设施,还有“野人”。景区鼓励游客发布与野人互动的短视频换取礼品。截至目前,景区发起的话题“#带你体验做野人的快乐”已有近10亿次播放量。

流量即客流。可在景区管理者看来,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景区并没赚到钱。关山湖风景区总经理李闯坦言,2017年以前,景区每年的客流量只有四五万人,年收入在50万元左右;2020年至2022年间,景区升级改造期间,游客数量锐减,景区亏损严重。去年,景区营收虽然增加了,但投入也在增加。年底结算时发现,景区只算勉强收支平衡。

李闯分析,症结还是在于游客们不爱花钱了。数据显示,以2019年为基准,旅游出行人次的恢复率高达128%,但人均旅游支出仅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5%。2024年“五一”假期的每日人均消费仅113元,低于2019年同期的151元,也低于2023年端午节以来的五次主要假期。

编辑:无印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