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公众号更快、更全的新闻APP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遇见更“聪明”的机器人

  • 来源:亚太快讯

26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在上海开幕。大会围绕“智能时代 同球共济”为主题,设置会议论坛、展览展示、赛事评奖、应用体验、创新孵化等五大板块,全面展现AI技术前沿、产业趋势与全球治理的最新实践。

3000余项前沿展品展出

上海澎湃新闻报道,本届大会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实现突破,不仅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的技术之“理”,更聚焦时代面临的重大之“问”。大会瞄准AI基础设施、科学智能、智能终端、AI赋能新型工业化、AI+金融等十大重点板块,按照“1+1+2+10+N”架构焕新呈现,即:1场开幕式及主论坛,1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科学前沿、发展安全2场全体会议,10余场部委论坛及N场生态论坛。

今年大会的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顶奖嘉宾数量、展览面积和“首发”新品数量均创历届之最。其中,今年大会展览展示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8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3000余项前沿展品展出,涵盖40余款大模型、50余款AI终端产品、60余款智能机器人,以及100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的重磅新品,四大展馆分设核心技术馆、行业应用馆、智能终端馆与全域链接馆,构建起一条贯通算法模型、场景融合、具身协同与供需撮合的“AI能力走廊”,规模创历届之最。

在开幕式上举行的大会成果发布环节,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治理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智·慧世界(2025)》案例集、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正式发布。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厅里,人形机器人在“小卖部”里抓取商品。(图/中新社)

智能机器人加速“进化”

中新社报道,今年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的第八年,展示与往年十分不同,不仅是人形机器人阵容强大,让人类有种被机器人包围的感觉;还在于机器人有了大模型助力之后,“大脑”越来越好用了。

在“WAIC里2025弄”主题街区,老上海里弄对比智能未来,视觉冲击感十足。

在“智造车间坊”,两台人形机器人正在勤勤恳恳“打工”。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工作人员李玥萱告知,现场展示的是一处工业流水线场景,前一台人形机器人负责抓取红色的料箱,后一台人形机器人负责抓取遗漏的红色料箱以及蓝色料箱。“它们用的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大模型。”她说。

人形机器人有了大模型后,有什么帮助?在商品紧密、整齐排列的“小卖部”,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武文韬解释:以前没有大模型的时候,机器人更多是根据写好的程序,伸到固定的位置上去抓取物品,货架上商品一般不会堆叠得很紧密,不然机器人很难处理;现在,有了大模型,机器人有了自己的“大脑”,它要自己观察商品还有多远、何时抓取;经过反复训练后,这些动作最后都是由机器人自主去“决策”的。

上海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教授陈文明所在的团队,则研发了自适应视触觉AI传感器。陈文明表示,一般机器人的“手”难以抓取易碎物品,有了该传感器,机器人也可以抓起嫩豆腐。

他称,人的手之所以具备非常泛化的、精细化的操作能力,主要是有“力的反馈”;而目前机器人行业缺乏力触觉能力。该传感器利用非常微小的摄像头,使用特种材料,借助AI算法,解耦复杂力场,从而赋予“机械抓手”高灵敏的触觉能力。

陈文明告知,该传感器已经可以用于机器人。团队约在两周前成立了上海新智具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算趁着热度,把科研产品推向市场化应用。

见证AI商业化更上一层楼

中新网报道,在这场盛会上,AI的商业化进程同样备受关注。

“我们说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元年,大家其实希望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具体商业场景中怎么干活、如何发挥价值。”智元机器人首席营销官邱恒说,此次展览,智元带去几十台、全系列机器人,全面呈现其商业化落地应用,包括工业、物流、商超服务、文娱表演及教育科研等领域。他表示,机器人学习的速度实际上还是很惊人的。在商业化方面,今年比去年又进步了很多,在很多领域,用户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智元已有两款机器人可以“进厂干活”。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发展处处长潘焱指出,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其变化特别快。相比于去年,今年很多人都用上了人工智能产品。“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观众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应用已经(发展)起来了。”他说。

从2018年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举办地——上海增添“AI引擎”,拉动经济发展。今年一季度,上海全市规上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

上海初步形成西有模速空间、东有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在位于上海徐汇区的中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一群AI创业者把“上下楼变成上下游”,与时间赛跑,为“爱(AI)”发电。在上海浦东新区的模力社区内,各式各样的人形机器人苦练本领以期拥有“真才实学”。今年1月,中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在此启用,首期能容纳超过100台人形机器人同时训练。

上海汇聚了近30万名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约占中国的1/3),形成了人工智能“苗子”茁壮成长的生态园,涌现一批冲向全球舞台的AI企业,还在孵化更多新的AI企业,共同奔向广阔的“AI天地”。

编辑:朱瑄

显示全部内容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